婚姻,是人生中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而婚姻礼仪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山西孝义,民间代代相传的婚俗,繁而不厌,俗而有趣,久盛不衰。下文将详细介绍孝义地区的婚俗。 孝义结婚礼仪的过程与中国各地相似,都有“订婚”,“结婚”,“回门”等过程。 定亲 男女双方两情相悦,双方家长对婚事都持肯定态度之后,便可订婚,在孝义称作“定亲”。 定亲的日期一般选择在三、六、九等吉日,例如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等。定亲这天,男女双方都要设宴款待亲友。早上女方设宴,宴请媒人、女方姨舅、举办婚礼时的要邀请的司仪总管、帐房等,同时新郎也要来参加早宴。中午在男方家中设宴,女方相随胞姐或表姐、母亲以及姨妈到男家去吃午餐定婚宴。 “ 定亲饭”非常丰盛,各种饭菜应有尽有,主食是饺子、甜糕。 定亲之日,男方送给女方诸如项链之类的聘礼。另外,女方会向男方索要彩礼,一般是三万八千八百元(彩礼钱数由家庭条件决定,不尽相同),孝义人结婚讲究“四平八稳”,并且彩礼钱数中的“八”也具有吉利的意义。 定亲饭吃完之后,女方要送男方“合饼”。所谓合饼,象征男女双方愿意和合成婚。全套合饼是2个直径约为一尺的圆形烤饼,以油酥面作皮,内为白糖、青红丝、玫瑰丝等混合馅。一个饼面的中间刻以圆形图案,一个饼面的中间刻方形图案,意谓天圆地方,男为天,女为地。“合饼”由女方制作,定亲之后女方沿图案将2个合饼的边沿切下,把中间的方形部分都送给男方。订婚次日,男女双方都会将合饼切分成很多份送给亲朋好友,告示亲朋好友孩子订婚的消息。 女方还会送给男方一个盒子,盒子中有一对酒盅,两个酒盅里分别放少量蜂蜜和食用油,代表亲密和合,甜甜蜜蜜。两个酒盅上都贴有双喜字,并且用红纸封口。 另外,孝义人在定亲时,女方要赠送男方“十二色”,即十二种衣物,有:领带,裤带,鞋垫,袜子,上衣,裤子,保暖内衣内裤等等,代表圆圆满满。 结婚 定亲之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宴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起选定结婚的日期。结婚日期的确定一般要请阴阳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属相等看黄道吉日。人们认为结婚日期关系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结婚前一天下午,女方要蒸制各种各样的馒头,有花糕一个,葫芦两个,如意两个,老虎2个,核桃虫2个等。花糕是一个七八层的馒头,底座直径约为一尺,每一层的制作方法相同:花瓣状的馒头上镶嵌着一个个红枣,组成一层,然后层层升高并且变小,最上面一层嵌入一个核桃,最后在花糕顶部插一朵纸质的红花和一枝柏叶。一对葫芦表面要贴上用面捏制的“子孙满堂”四个字样。“如意”馒头象征着吉祥如意。核桃虫生活在核桃树下的泥土中,极少动,象征着夫妻俩以后可以少劳多得,生活富裕。这些馒头上面都要贴上双喜字,新娘出嫁的时候,将其带到男方家中。除蒸制馒头外,女方家里还要捏制大量“甜糕”,这时村中妇女都会来帮忙。“甜糕”由糕面作皮,馅多为枣泥或者红糖,捏好之后要油炸。这些甜糕在第二天婚宴正式开始前作为客人的食品。 (花糕:一层面,一层枣,面似塔,枣如花) (老虎馒头) 在制作这些馒头和甜糕的时候,新娘要“坐高台”。“坐高台”即新娘穿上红色衣裤鞋袜,坐在炕上。“坐高台”和“ 花糕”层层上升的状貌都象征着新娘嫁入婆家以后,生活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婚礼当日 在孝义,人们称男方迎娶为“娶媳妇”,称女方出嫁为“嫁女”。 上午,新娘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化妆打扮,穿好婚纱,然后坐在炕上等待新郎前来迎娶。炕上铺有新的褥子和棉被,新娘坐在被褥上。在孝义,新娘有一个特殊的装束:新娘要系“长命头绳”,“长命头绳”是一根长约三尺的红色毛线,经过折叠之后,拴在裤腰,一般不露在衣服外面。关于新郎新娘的装束,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娘多去婚纱店化妆,新郎也多为西装革履。另外,他们的衣服多为红色,取义吉利:新娘的衣服里里外外一般为大红色,也有的婚纱是粉红色的,但是在孝义很少有新娘穿白色婚纱结婚;前几年新郎的腰带,领带,袜子都是红色的,近几年只讲究穿红色袜子,对领带和腰带不再要求为红色。 (新娘坐在全新的被褥上) 在新娘认真打扮的时候,新郎家中热热闹闹。新郎家中会雇请一支民乐乐队,奏曲唱歌,庆祝婚礼,在孝义方言中被称作“雇响器”。乐器中有唢呐,笙,锣鼓,二胡,架子鼓等等,另外有一两位歌手。 一切就绪之后,新郎大概于上午11点多出发前往女方家中。出村子的路线是有讲究的,有俗语云“出西门,进东门”,意为新郎从村西口出去,娶新娘回来从村东口进入村庄。 陪伴新郎的有二三位伴郎,伴郎多为新郎的弟弟或者朋友,在孝义伴郎被称作“娶恰”(音为“恰”) 迎娶的队伍,现在一般用轿车,车身都用气球和花环装饰,并且贴有大红喜字(前几年迎娶队伍有马队或者轿子)。乐队也要相随到女方家里,乐队是用大型车。车队的顺序为:响器,伴郎,新郎,伴郎。新郎所乘轿车在两位伴郎之间。 (装饰一新的迎亲轿车) 迎娶队伍出村口时有一个“祭路”的仪式:在村口的路边烧黄纸折叠的“纹”,并且用酒祭拜,烧香化纸祈求迎娶路上一路顺风。 一般出了村庄以后乐队便不再吹奏,当快要到达女方所在的村庄时候才又鼓乐声大作。并且在即将进入新娘村庄的时候,会放鞭炮告示村人迎娶队伍到来的消息。 另外,新郎去往新娘家的时候还要携带几样东西:滚脸红鸡蛋、十字棉线,还有一些点心。这几样东西是给新娘的,帮助新娘化妆的人要用这些红鸡蛋在新娘脸上滚几下,用十字棉线帮新娘绞去脸上的汗毛,这些都代表新娘告别了少女生活,将要为人妻,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点心带去之后,放置在新娘所在房间的窗台上。 新郎到达之后,在进入大门时并不容易,众人争先抢夺新郎的领带,胸花,甚至衣服等,以此向新郎索要“进门钱”。进入女方大门之后,新郎稍作休息,但是暂时不去新娘所在的房间。乐队在新娘家的院中继续奏曲歌唱,乡亲们围观欣赏。新郎休息之后,要到院中行礼磕头,拜见女方父母及女方亲戚。这个过程由总管司仪主持,司仪按长幼次序依次介绍女方亲戚,每介绍一位,新郎便磕头行礼,表示尊敬,并且意为新娘的亲戚从此以后成为新郎的亲戚,结成一家。 新郎磕头行礼完毕之后,新娘的朋友及亲戚们便开始放肆地逗弄新郎,比如将稻草编成圆圈突然套在新郎脖子上,将锅底的黑灰、牙膏、颜料等抹在新郎的脸上,无所不用其极。新郎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听凭新娘的那些放肆的女朋友们和侄儿侄女们一哄而上,任意逗弄,在被戏闹的过程中新郎不能发怒,即使手足无措,备极尴尬,也必须满脸堆笑。伴郎经常会站在新郎左右帮忙阻挡别人突如其来的“侵袭”,但常常因自己这方势单力薄,抵挡根本是无济于事的。在逗闹中,大家体会着婚礼的愉快和热闹气氛。在孝义,有结婚时候“三天之内无大小”的习俗,即从结婚当日开始,不分长幼秩序,人们可以任意玩闹,并且闹得越放肆越疯狂,就越热闹越吉利。 接下来,大概1点的时候,新郎开始入座吃午饭,和新郎同在一张桌子上的还有媒人及伴郎。同时,乡亲邻里,亲朋好友也来参加婚宴,婚宴的饭菜丰富,多为八菜四汤,其中素菜4盘,荤菜4盘。这些来参加婚宴的人们都要“行礼”,即到帐房向管账的人交现金并且记录名字,表示祝贺,行礼一般为100元,关系非常好的朋友可能会给200到500元不等。在男方家中情况相同,也设宴邀请邻里好友,人们也“行礼”庆贺。 宴毕之后,伴郎会到新娘房中多次催促新娘准备好一切,尽快跟随新郎上路。 大约3点半的时候,新郎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新娘即将出发。这个时候,新娘的父母一起为新郎披上红绿色的绸子,称作“披红挂绿”。这两条绸子分别为红色和绿色,宽约15厘米,交叉从新郎的肩上一直披到腰部,然后用别针别好。 披红挂绿之后,新郎到新娘的房间催请新娘跟随他上路。这个过程非常有趣。新郎想要请走新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娘的女朋友们会尽其所能百般为难新郎,例如:让新郎称呼新娘作“姐姐”,如果新郎因为羞涩不开口叫,那么这群姐妹们便不许新郎带新娘出门。新郎这个时候还要为新娘在胸前别上“新娘”的标章。 终于乐声大作,新娘要出发了。新郎先出院子,坐进车中等待。新娘由哥哥抱下炕,脚不着地,一直抱到车上。孝义俗语“哥哥送妹子,荣华富贵一辈子”。新娘坐上车以后要再看看镜子,整理装束。车队徐徐开动,驶离院门的时候,女方家会放鞭炮为女儿出嫁增加热闹气氛,盛大气势。 娶亲回去的车队顺序为:响器,伴郎的车,新人的车,伴娘的车,最后为运送陪嫁物品的车。回村的路线前文也有提到“进东门”,从村庄的东口进入。在孝义伴娘称作“送亲”。新娘出嫁的时候,女方家里会赠送嫁妆,在孝义称作“陪携”,陪携物有冰箱,煤气灶等家具,并雇车随迎亲队伍送到男方家中。另外,新娘还要带一个皮箱,皮箱中一般不放置太多的东西,只有毛毯或者少量衣服,还有一些现金或者支票,金额大概一两万元。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 新郎先进入家中。新娘下车时,村中一些年长的老人要向新娘身上撒稻草,在孝义称作“撒茅草”,并且要念颂,例如“新嫁来的媳妇子长得好”等等。新娘由男方家中的一些年轻女孩引入新房。 新房内除了有一些家具以及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新房窗户外面的四个角都糊着红色的三角形纸,纸里包有核桃,红枣。新娘进入新房之后,一些已经儿女双全的妇女便可以打破窗角糊的纸,争先抢夺核桃红枣,在孝义人看来这些核桃红枣被这些妇女拿走,新娘将来可以多多生儿育女。另外,新房中的尿盆也用红纸糊上,尿盆中有核桃和红枣。到了晚上,新郎的姑姑会打开红纸,将尿盆中的核桃红枣倒在炕上,一边倒一边念“一拳戳开开,儿女出来”。这些习俗都寄予了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的美好愿望。 新郎和新娘的房间中备有两碗红糖水,新郎和新娘先各自喝一口,然后再交换喝。喝过红糖水以后,新娘不脱鞋子上炕,仍然是坐在全新的被褥上。新娘坐下以后,村中的妇女和小孩们都会围在炕边观看新娘的长相及服装,有的会对新娘品头论足,几乎把新人的房间围得水泄不通。房屋外,乐队的乐声歌曲此起彼伏,气氛热烈,乡亲们在欣赏。一段时间以后,新娘下炕,到炉灶旁边,做生火炉的动作,翻一下炉灶案子上的饼子,再搅拌一下放置在炉灶上的碗里的面糊糊。这几个动作,象征新娘嫁过来以后会做一手好饭,可以料理一切家务,可以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做完这些,新娘复又上炕坐着。 (新婚夫妻喝红糖水) 接下来,新娘和新郎要一起到院中“拜花堂”,又称“拜天地”。拜堂的地方在院子正中,靠墙高高地撑起一张红毛毯,红毛毯多折为正方形,边长约二米,毛毯上贴有对联,中间贴有大红喜字。毛毯前设有一张八仙桌,桌上供有瓜果及各式馒头,并燃着红色小蜡烛。桌前设两张椅子,给新郎的父母落座。新郎新娘就位之后,由司仪唱导,先拜天地,然后一同拜见父母,最后夫妻对拜。在孝义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风俗:新郎的父母会被打扮得奇奇怪怪,涂脂抹粉,装束奇异。人们认为新郎父母被打扮得越奇怪‘越丑陋、越滑稽,婚礼就越热闹越喜庆。接下来拜见新郎家中的各位亲戚。司仪每念到一位亲戚的名字,这位亲戚便走过来,给新郎新娘“磕头钱”,一般“磕头钱”为10元或者20元,略表心意。一对新人磕头表示敬意,新娘需要在这个行礼过程中认识新郎这方的亲戚,确认新娘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 (打扮得像小丑一样的新郎父母) 行礼完毕之后,放肆的耍闹又要开始了。新郎的朋友们要求新娘走出院子,走到街上很远的地方,然后一群朋友簇拥着新郎,要求新郎和新娘当众接吻,新人���因羞涩不顺从众人的要求,朋友们闹得更加放肆,要求新郎将新娘背回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