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期间的活动跨时较大,活动内容,各式各样,主要有如下各项:
谢 灶
谢灶仪式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有的地区在二十四日)举行。一般人家的灶台侧墙壁上,都安上一块上书“司命定福灶君”的神位。俗传“灶君神”每年将准时都要返回天廷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情况。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年年降福本家”,于是有“谢灶”的习俗。祭灶神爷的供品有三牲礼品、桔子、香烛,还有“汤圆”和“糖黏米”为的是让灶神爷吃到甜食后为他家在玉皇大帝前说些好话,还要特备一张“灶君疏”,上边写上请灶君爷说情的话。拜送时,要把原来的牌位撕下,连同元宝纸帛一起烧掉,象征把“灶君神”送回天上。岁末前一天(或年三十晚)进行“接灶”仪式,该晚将新写就的“灶君”神位贴在灶头墙上并备祭品焚香点烛鸣放鞭炮以示将“灶君神”接回家中。“接灶”时,除一般供品外,有些地方还制“薄撑”(用糯米粉与糖浆混和后放在铁锅中,边煎边用锅铲将其压薄,待冷却后包上片糖)桔子、银币或铜币等和摺成方形的“包糍”,祭祀完“灶君神”后将它放进米缸内,到来年年初二“开年”后再取出来。
年 关
谢灶之后至大年夜是年关。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从竹树采来竹叶扎成扫帚,进行“扫屋”,将房屋内从瓦面至地面进行彻底清扫,以便干干净净过新年。也有些地方春节前半个月就开始扫屋的。除了扫屋,还开油镬,炸煎堆、油角、蒸年糕、松糕等,以备来年新年时馈赠亲友和自己家人食用,同时书写或购备春联在岁末最后一天贴上,摆设购来的鲜花、盆桔等,以迎新岁。
为了使节日过得愉快而又节省开支,建国前至建国初,白云区有的乡村有养“轮猪”的习俗。就是在春节前几个月,相约邻近的农家十几二十户合份出资购猪苗回来,由各家分别轮流喂养,到年底宰杀,把猪肉按份数分给各家过年时食用,这种习俗建国后已逐渐少见。
除 夕
农历年三十晚是除夕。这天晚上,全家大小要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几乎所有外出的家人都尽可能赶回家吃这顿寓意大团圆的晚餐。因团年饭的菜肴特意多备,特别是鱼,吃剩的放在米缸里,以表示“年年有馀”的吉兆。人和等一些地区的妇女通常在饭后即忙着备料,准备次日大年初一清早“煮茶”,煮茶的品种有炸粉仔、蒸猪肠糕、蒸粘米角等。一些少年儿童吃罢晚饭,在八时过后就出门去“卖懒”,一群的唱着“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的童谣在大路或空地上走着。说是卖懒之后新的一年就不会再“懒”了。
除夕夜,有些地方还有“守岁”习俗,有的是在厅堂坐一会儿,有的坐至深夜十二时,有的甚至坐到天亮,这种习俗在建国后慢慢消失。除夕夜零时,在旧岁与新岁交接之际,各家各户都点燃香烛、灯、并燃放鞭炮,在厅堂陈列各式供品,迎接新年的到来。过去,有些妇女还会提出长筒形灯笼到祠堂、庙宇、社坛、里巷门官土以及家庙等处拜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