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区位于安康市中部,跨汉江两岸,地处东径108°30′—109°23′,北纬32°22′─37°17′。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居汉江上游安康市腹地,东接旬阳县,西连紫阳县、汉阴县,北靠商洛市镇安县、安康市宁陕县,南与平利县、岚皋县接壤。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因安置入境迁徙流民,取“安宁康泰”之意,故得此名。面积3652平方千米。辖4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876个行政村,69个居委会。人口94.1万(2006年),是陕西省人口最多的县级行政单位。
汉滨区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799.3mm,60%集中在7、8、9月,最低值540.3mm(1966年),最大值为1109.2mm(1983年) 相差568.9mm;无霜期263天,年日照时数1811.5小时,年≥10℃积温为4000℃-4400℃,历时220天;年太阳总辐射量107.53千卡/cm2, 全区过境河容水总量为213.33亿m3,自产水13.061亿m3。其中地表水 10.654亿m3,地下水3.001亿m3, 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1420m3。境内河流纵横,沟溪密布,汉江(长江一级支流),境内流长工110.2公里,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17条,5km2以上的河沟有210条。 汇入区境汉江段的二级支流有蒿坪河、流水河、月河、神滩河、岚河、吉河、黄洋河;汇入的较大三级支流有恒河、付家河,多年平均径流深为355mm,年均径流总量为13.06亿m3。 汉滨区 - 交通 汉滨区
汉滨区
汉滨区有汉白公路(316国道)及恒(口)叶(坪)、安(康)岚(皋)、恒紫(阳)、安旬(阳)等支线公路。水运在本区也有一定地位。阳安、襄渝、西康三条铁路在汉滨区相交,是沟通我国西北、西南、中南的重要交通枢纽。此外,还开辟有通往西安、武汉的民用航空。 汉滨区 - 历史沿革 汉滨区
汉滨区
汉滨区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劳作、生息。西周初,汉滨区地属庸古称“上庸”。公元前312年,秦攻取汉水中上游,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在汉滨区设西城县,汉中郡治即在西城。西汉时,西城县为汉中郡治,辖今汉滨区的大部和紫阳、岚皋全境。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取汉中, 分郡之东部即今安康市,为西城郡,曹魏、西晋时设魏兴郡,辖今汉滨、岚皋、紫阳三区县。西魏废帝三年(554)设金州,因月河川道出麸金得金州名,治所魏兴郡西城县。北周武成二年(560), 撤销西城县,辖地并入吉安县。天和四年(569), 吉安县治所迁回西城,县城改建汉江南岸,辖今汉滨、岚皋、平利、镇坪四区县。北周末年废县,复置魏兴郡,隋代(589─618),复设西城县。开皇十八年(598) 改称吉安,仍属金州。大业三年(607年),撤金州, 设西城郡,吉安县改称金川,辖今汉滨、岚皋、平利、镇坪四区县,隶西城郡。十三年(617年)郡县俱废。唐代设金州汉阳郡,属山南东道,乾元六年(758年)又撤郡复设金州,治所西城。宋代,西城县辖今汉滨、岚皋二区县,为金州治所,隶京西路,元代至元年间( 1279─1294)金州改为散州,废西城县, 金州辖区相当于今汉滨、平利、镇坪、白河、旬阳、紫阳、岚皋、汉阴、石泉和镇安十区县地境。明代(1368─1644)金州属兴元路,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汉江洪水覆没州城,于赵台山下筑新城,改名兴安州, 1595年,兴安州直属陕西布政司。清初设兴安州,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设兴安府, 以原兴安州并汉阴地在府城设县,取“安民康泰”之意,称安康县。五十五年(1790年)分出汉阴地,设立汉阴厅,道光二年( 1822年),分出安康县南三辅,设立砖坪厅。 此后,县辖区相对稳定,中华民国(1912─1949)前期,安康县属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废道,县直属于省。二十四年,陕西省在安康地区设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以地命名,辖十县,治所安县。1949年11月安康解放后,建立县人民政府,隶陕甘宁边区安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隶属陕西省安康分区专员公署,在县城关范围设安康市,直属安康专署。1954年4月, 撤销安康市,改为城关区,隶安康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10日,安康、岚皋合并;1961年两县分置,恢复原建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