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特色---飘色

家乡区县: 广东省吴川市

吴川飘色源于吴川,扎根于民间。相传清朝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聚众起义失败后,清政府下令禁演粤剧,艺人们为了生计,在一些乡间民俗活动时制作飘色游行,赚些钱来维持生计,所以飘色亦称为“流行动的戏剧”。据《梅菉志》记载:俗遇神诞,有出色赛会奉神巡行,昼夜不休,其色以妓女二三人为之,坐于架上,饰以纸扎花木亭台,皆抱胡琴琵琶,过社庙皆度曲……。那时也叫转色,陕西、山西、河南一带称为社火,江西、海南称台抬阁,福建称为肩膀,广西称为彩架。从历史源头上说,飘色是人们在庙会中用神祈福,求得心灵安宁,企盼发财顺利的一种民间活动。在游神时抬着“转色”游行,摆盅时停下奏乐唱琵琶在装饰有纸扎花木亭台的轿架上,由几个人抬着走街串巷以博取观众。之后此举遭到非议,弃歌妓改用三五岁儿童。

吴川飘色产生于晚清,成熟于民国到解放初期,冷落、沉寂于“文革”时期,复苏、发展、繁荣于改革开放以后。吴川飘色的发源地是吴川市黄坡沙岗村,由民间艺人陈趣珩[生于清朝]咸丰六年(1856)首创。第一次为黄坡沙岗创制的四板飘色游行,其中三板为单人造型:《观音坐莲》、《时迁偷鸡》、《海螺仙子》,另一板是武术双打《三岔口》。其后陈趣珩将飘色制作技艺传予其子陈寿全(1907~1986年)等人。梅菉镇瓦窑村庆赏元宵节,请来了祖籍瓦窑村的陈寿全来制作几板飘色到梅菉巡游,这是第一次飘色游梅菉,哄动城乡。其后飘色在梅菉得以传承和发展。目前,吴川飘色的传承谱系主要有黄坡谱系、梅菉头谱系、梅岭谱系、隔塘谱系、瓦窑谱系、吴阳谱系。吴川飘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也叫文化空间,即在例会举行活动,黄坡即在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吴阳即在正月初十二,梅岭、隔塘、瓦窑即在正月十六,梅录头即在正月十七。每年的元宵节是梅录的民间艺术大放异彩的重要时刻,传统的吴川元宵活动从农历正月十四开始,十六、十七达到高潮。十五赏花桥,十六、十七看大巡游。大巡游一般从中午十一时开始,环绕全城,下午三点多结束。大巡游以飘色、狮、龙、貔貅、八音班、长笛、陶鼓、二真、六将为主角,现在加入了各种方队、鲜花队、彩乐队及宣传自我的巨幅横额。每支队伍巡游时都按本地传统特有的“锣鼓班”鸣锣、奏乐、吹长笛开道,后面跟着“大担”(彩旗)、罗伞(幅伞)、迥避旗牌、“八宝”(传说中八仙所用的宝贝)的仪仗队。后面是巡游的飘色,每辆承担载飘色的色柜车子由两个穿着演出服装的人推行,每隔十组飘色配一套八音班。声、色、艺各式各态光彩夺目,交相辉映,热闹喜庆,引人入胜。美国一位贵宾观赏元宵节民间艺术活动后,称赞吴川“三绝”为“游艺文化年鉴”。中央民族博物馆有位领导说:“吴川闹元宵规模如此之大”,活动时间之长,节目之丰富,气氛之热烈,秩序之井然,实属罕见

若安好(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