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家乡区县: 内蒙古磴口县

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59年,座落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的总干渠的入口处。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345公里,灌溉丰饶的河套平原,主要靠东西长180多公里的总干渠。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恰似总干渠这条血脉的心脏,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航远、公路运输、发电及工业供水,渔业养殖综合利用的闸坝工程。拦河闸全长309多米,巍然屹立在波滔滚滚的黄河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八百里河套独特的人文景观。

1、水利文化。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黄河干流上游建设的主要工程之一,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的引水龙头工程,灌溉面积达870万亩。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平原引水灌区,也是黄河上唯一的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引水大型平原闸坝工程。工程造型别致,宏伟壮观,气势磅礴,素有“万里黄河第一闸”之称。枢纽工程运行以来,在农业灌溉、防凌防汛、工业用水、水力发电及交通运输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内蒙古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自治区和巴彦淖尔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有邓小平、彭真、江泽民、乌兰夫、程思远、钱正英等国家领导人来枢纽工程参观、检查指导工作。枢纽工程可资开发利用的不同形态的水体和水工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丰富,是科普修学、工业观光旅游的理想之地。

 

2、黄河文化。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主要是以枢纽工程所辖的58.1km黄河河道及其管理保护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确立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渊源,黄河的内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她以其博大的精神,雄浑的气势、特有的神韵令人向往。黄河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而且养育了河套儿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这里的人们对黄河的认识和依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明和水利文化。

3、河套文化。河套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共同生活、劳动、融合、传承,创造了灿烂的河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民间书画、音乐、舞蹈、剪纸、二人台、爬山调、漫瀚调、民俗风情等,都是构成河套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里的人民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创造性地建设了黄河一首制灌溉工程,使得这片原本干旱的土地有了黄河母亲的哺育,历史性地把黄河的灾害变成为宝贵的水资源,形成了广阔无垠的河套平原,使这里成为名扬天下的“塞外江南”、“塞上粮仓”。并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和治理江河、开发水利的文明历史。

河套地区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地、融合之地。“百蛮之国”匈奴帝国曾在这里跃马驰骋,弯弓射雕;汉武大帝曾派大军在这里抗击匈奴、兴修水利、屯垦戍边;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曾经这里出使西域,沟通中西;和平使者王昭君曾经这里北上,胡汉和亲;成吉思汗曾在这里攻打西夏,统一中国;民国初年,晋、陕、冀、豫、鲁等地的贫苦人民“走西口”来到这里开发河套,建设家园。

4、民族(俗)风情

风景区所处地区为蒙古族乌拉特部、鄂尔多斯部和阿拉善部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民俗资源。

Romantic(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