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扬州兴衰

家乡区县: 扬州市邗江区

作为一个扬州人,她的兴盛让我骄傲,她的衰微又让我痛心!

扬州是我国较早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城市之一。早在唐代,扬州就享有"商贾如织"、"富甲天下"的美誉,当时寓居海外的扬州经商者达5000多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西安,北京这些城市不同,扬州的经济崛起并不是和封建帝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她的崛起完全是靠自主的发展自我的运动。扬州具有某些欧洲中世纪“自由市”的特点,20世纪以前的扬州经济发展依赖于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扬州位于长江和京杭运河的交汇处。京杭运河连接了北京和杭州,其意义在于连接了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和经济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京杭运河是一条从北向南的河流而长江却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长江把中国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农业地区湖北湖南连接到了京杭运河这条经济动脉。因此,长江和京杭运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受益于此,扬州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历史的车轮随着扬州滚滚向前。中国的传统战略物资——盐,同时推动了扬州经济的发展。传统中国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政府能够控制盐和铁,政府就能控制全国的经济。对于专制者来说,这也意味着控制了潜在的敌人的进攻能力。因为敌人的士兵就会得不到足够的铁来制作兵器而也无法得到足够的盐作为给养。政府指定扬州作为盐的集散地因为扬州正好位于京杭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扬州附近的盐场生产了海盐之后运输到扬州。在扬州,盐商们把盐贩卖到全国。虽然在清朝时政府允许了私盐买卖,但是统治者依然严格地管制着。所以,扬州的盐商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京杭运河和盐,两种互利的因素共同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经济大都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的对外贸易有了新的发展。1958年扬州成立了扬州市对外贸易公司。1976年国家批准扬州为全国首批十大出口商品基地之一。特别是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扬州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2001年底,全市共有获得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流通企业20家,自营生产企业179家,三资企业480家;直接从事对外贸易的各类人员5000多人。2001年全市各类外贸企业共完成进出口额123222万美元,其中出口66377万美元,进口56845万美元,出口商品的品种由1978年的8大类245个,发展到现在的纺织、丝绸、轻工、工艺、五金、机械、设备、电子、化工、医药、粮油、土产、畜产、汽车及配件等门类较为齐全的14大类500多个品种,远销141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市外贸大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规模,2001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34.9%,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49%上升到95%。部分低中档、单一化的品种也逐步向中高档、系列化转变,玩具、集装箱、鞋类、罐头、服装、猪鬃及制品、工具、船舶、医药和化工中间体等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定地位,深受客商青睐。  为适应WTO的各项运行规则,抓住新的外贸发展机遇,该市已相继成立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扬州支会、中国国际商会扬州商会、扬州市对外经贸企业协会及扬州市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健全了扬州海关、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海事局以及税收、保险等专业涉外机构;所有专业银行均开办了国际结算业务;扬州港已被列为国家一类开放港口,可直接停靠万吨级货轮;沪宁高速、京沪高速的开通便捷了我市的外贸运输和各类商务活动;即将建成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和沿江高等级公路等将极大地改变我市的交通运输状况和投资环境,使我市的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近年来,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开发开放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外向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紫色苜蓿(2014-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