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

家乡区县: 浙江省余姚市

地理位置: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余姚市。
年 代:公元前约7000年前
发掘年代:1973年。
简 介:河姆渡遗址是一处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聚落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遗址中出土有各种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艺术品6700余件。并发现了丰富的水稻栽培和大面积木结构建筑等遗迹,以及驯养的猪、狗、水牛和捕猎的野生动物遗骸,采集的植物果实等遗存。展示出当时这一地区灿烂的原始农业文化。
意 义:河姆渡遗址是"河姆渡文化"的命名地,是长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发观。它的发现,为研究当地新石器时代农耕、畜牧、建筑、纺织、艺术等方面和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摇篮。

遗址分布: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六千到七千年,是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河姆渡遗址地域风景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该文化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它是1973年夏天当地农民建造排涝站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压着4个文化层,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

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500-5000年。该遗址于1973年和1977年冬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合计面积2630平方米,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所有这些,为研究中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河姆渡遗址第一、二文化层的出土文物与省内湖州邱城遗址下层及嘉兴市郊马家滨遗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层的出土文物,在浙江省是新发现,而且它已拥有较为发达的耜耕农业、采用榫卯技术的干栏式建筑,在国内同时代的遗址中它的生产、生活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学文化,暂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为尽快把它公诸于世,1976年4月,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开“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实际是一次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的专家学者和余姚县、罗江乡的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一致同意了对河姆渡文化的命名。1980-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相关市县文管会在宁绍平原作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普查,在基本建设中又陆续发现了一些,至今共发现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47处,分布于钱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和舟山群岛,其中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计有25处,因此可以说,余姚是河姆渡文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门前

化的故乡。

河姆渡的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水稻作物的耕种。河姆渡人饲养猪,狗等家禽,还能驾船和使用多种工具捕鱼。在建干栏式房屋时,使用了卯(mǎo)榫(sǔn)固定横梁,企口拼接木板的工艺,令人惊叹!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已有7000年的悠久历史。因在1973年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其文化特征在考古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遂于1976年命名为“河姆渡文化”。遗 河姆渡遗址

址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南抵象山港,包括舟山群岛在内的浙东沿海地区。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灿烂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河姆渡遗址堆积层厚度约4米左右,自上而下共分8个层次并相互叠压。除表土层和冲积层外,从第一至第四层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据测定,第一期文化遗存的绝对年代距今约7000—6500年。这是河姆渡四期文化遗存中保存情况最好的一期。无论是建筑遗迹或者是石、骨(角)、木、陶器,特别是骨(角)木器的大量发现,为其他任何一期所无法比拟的。可以想象,古代先民选择了这块面临沼泽、背靠四明山的地方作为自己的聚落点,在这里建起了抬高居住面的架干栏式长条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从事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活动,兼及采集和渔猎。他们在这里居住了几百年,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居住区内除发现了排列有序的木构建筑遗迹外,还发现在很多灰坑中埋藏着许多野果核和动物骨骼,同时还发现了饲养家畜的圈栏。

在第一期文化遗存中,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最为丰富。从一行行排列有序的桩木来看,考古学家推测当时的建筑形式为埋桩架板、抬高地面的干栏式长屋。前后两次发掘,共出土木构件总数在数千件以上,主要有长圆木、桩木和木板等。在这第一次发掘时,发了13行排列有序的桩木,根据桩木的不同走向分析,这里原来可能有3栋以上的建筑。其中有面宽23米、进深7米、带1.3米宽前廊的长屋,而第二次发掘时发现的4排桩木与该长屋可能连接起来,这样,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长屋可达百米面宽,估计屋内分间,若以20米为间隔,这座长屋至少拥有50间房屋。据打入地下的成排桩木分析,这是当时的建筑基础,它高出地面80——100厘米,说明居住面是悬空的。出土的厚木板为地板,地板与桩木之间有木梁为支架。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苇席残片,可能是和用于屋顶或是铺在地板上的垫席。

在河姆渡第二期文化层中,发现了13座墓葬和11个灰坑,还有陶灶和陶豆,最引人注目的是木胎漆碗,这些都是新出现的器种。建筑遗迹破坏较甚,很难了解其全貌,但发现不少有价值的木质垫板,发现时都在木柱下端,应是后世柱础之雏形。

在第二期文化遗存中,也发现了不少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制作方法比第一期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器形较前规整,有明显的转折轮廓线,打制和修琢的痕迹明显减少,磨制技术得到普遍的应用,但器形较简单,主要有斧、锛和凿等。

在木器生活用具中,出现了新创造的品种——漆碗,由整块硬木料剜挖而成。全器作椭圆形,外壁加工成瓜棱形,器表施一层薄薄的朱红色涂料,微有光泽。

第三期文化遗存是河姆渡遗址地堆积层中最薄的一层,发现的遗迹、遗物较少,但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一期文化层中,发现了一口水井,它由200余根桩木、长圆木等组成,分内外两部分。外围是一圈圆形栅栏桩残段,直径约6米,推测是当时井亭的支护结构。内圈有一圆形浅坑,深不足1米,在坑底中央有一方坑(井),边长约2米,壁四周密布排桩或半圆桩,并加水平方框支护。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水井实例之一。水井的发明只有在定居生活开始才成为可能,它证明了河姆渡时期的人已开始讲究饮水卫生。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于1993年5月落成开放,由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馆名。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四明山北麓,西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距余姚市区24公里,东距宁波市25公里。博物馆占地面积 60亩,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文物陈列馆紧邻遗址西侧,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6幢建筑组成,单体之间用连廊相接。建筑造型根据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风格,“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而设计,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显得古朴、野趣,与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现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

博物馆内设 3个基本陈列厅和1个临时展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

第一展厅

第一展厅为序厅,以序言、照片、图表、模型、文物,概括地介绍了河姆渡文化的基本情况。其展出的两个完整的人头骨和复原的头像,让观众见识到我们远祖的模样;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态环境的模型,形象地再现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狩猎等生产、生活场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二展厅

第二展厅“稻作经济”,反映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展出的实物有 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及照片,稻谷芒刺清晰 ,颗粒饱满,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展出的还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盘、石球等稻作经济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和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釜、钵、盘、豆、盆、罐、盉 、鼎、盂等炊、饮、贮器,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东方民族的饮食习惯已基本形成。河姆渡先民发明了农业以后,生活状况有了根本改变,但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从这里陈列的骨哨、骨箭头、弹丸等渔猎工具,以及酸枣、橡子、芡实、菱角等丰富的果实来看,证明渔猎和采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

第三展厅

第三展厅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两个内容。陈列着被称为是建筑史上奇迹的带有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加工工具。此外,陈列的还有种类繁多的纺织工具,展示了 当时成熟的纺织技术。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里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的刻划装饰与绚丽的绘画,创造了辉煌的原始艺术,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展出的以象牙、骨、玉、石、 陶、木为材质的文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构思奇巧、寓意深远的艺术作品,那种讲究对称、追求平衡的审美意识和整齐、稳重、沉静的艺术作品,令人赞叹不已。在众多艺术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其中就有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蝶形器。

 

Kathie(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