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想家乡总免不了家乡的乡俗:腊八粥、祭灶、“满斗焚香”和“五谷丰登”、守夜 、 放开门炮 、走年亲.....
走年亲
走年亲是春节习俗。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是走年亲的日子。走年亲在民间是有一定规矩的,如先上谁家去、后上谁家去、去时拿啥礼物、回的物品等都有不同。才结婚的叫新亲,小两口初二(有的地方是初一)带上大馍、小馍、柳条肉(10~30斤)、果品、酒等,装满篮子或提包,以示孝顺和大方。紧接着就该“认亲戚”了,就是到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家走一遍。一般人走亲戚的先后次序是:闺女走娘家,外孙先走姥娘家(外婆)、舅爷家,然后是姑、姨、妹等。一般都是要回拜的。至于回拜应带什么礼物,基本上和走新亲戚差不多,就是礼条少些。到亲朋家后,放下礼品,先给长辈拜年,然后坐一起拉家常,互通致富信息。鹿邑有歌谣:“走年亲、送礼品,打听信息更留神;学经验、学技术,争做致富活财神。”吃过饭返回时,篮子里的大馍留下,换成枣山(称作致富山),姥姥家祝愿外甥家快些富起来。鹿邑还有“外甥要想煊,姥娘家去搬山”的说法。回头亲就是长辈到免辈家去,长辈拿些一般礼物,表示礼尚往来,不断缘分,当然也看看免辈的一年来的家庭变化,交流交流致富经验,进一步密切关系,增强团结。
守夜
守夜是春节习俗。年三十晚上(除夕夜),鹿邑自古就有守夜的习俗,也叫“辞岁迎新”。相传,老天爷的闺女每年在这一天夜里都要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有求必应。于是,全家人就怀着美好的愿望聚在一起,倾吐天伦情意,吃团圆饭。建国后,守夜的内容有所改变,不再是等老天爷的闺女赐福了,而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总结一年的经验教训,一家人畅所欲言,展望未来,订出新的一年的生产计划,苦与甜、新与旧、回忆和希望交织在一起,给人在精神上增添新的力量。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守夜的习俗又有了发展,这天晚上,各家都备上一桌酒席,请左邻右舍的人来喝“辞岁”酒,吃“守岁”饭。此举还能解除邻里之间的不和,增强团结。
“满斗焚香”和“五谷丰登”
每年的年三十上午,鹿邑农村各家都喜欢用斗装满小麦或灰,放在当门贡桌上,用红纸写上“满斗焚香”的斗方子贴上去,祈求上帝:只要年年粮够吃,就用“满斗焚香”向玉皇大帝还愿。这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如今大家都知道,粮食有余,不是玉皇大帝恩赐的,而是党的富民政策得人心,是农民一滴汗一滴水干出来的。为表示丰收的喜悦心情,如今仍有人在年三十那天上午装满一斗小麦,贴上大红的斗方,上写“五谷丰登”,烧香还是有的,不过不再是祈求上帝,而是庆祝丰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