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永年收藏家赵海京,在冀南收藏界,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道为何?原来是赵海京涉及收藏界时间较早,付出的心血最多,收藏的东西最多。
说起赵海京搞收藏的缘由非常简单。
赵海京现年52岁,系永年县河北铺晚清进士赵世德旁系第六世孙。动乱的文革中,他初中毕业后,无缘再进行学业,只好在家务农。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 ,却非常热爱文化学习,喜欢看书。在那文化匮乏的年代,农忙空闲时,总爱翻看祖上留下来的族谱。当看到族谱上把自己先祖的业绩一一记载下来,恍如先祖们好像活着在人世间,和自己面对面讲述着他们的生活一样。他感觉文字的载体----书是个宝物,能把昨天的事情记下来,使人们知道先祖是个什么样子, 怎么样生活,愈发更加珍惜族谱,更喜欢看书籍,猎奇书籍的兴趣更广了。
有一次,他到邯郸办事,听说邯郸有个旧书市,他先到书市,发现了自己在上学时喜欢的小人书,如《雷锋》、《红灯记》、《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等等,但这些书在现实社会已经不多见了,还有许多资料,都是一个时代的反应。怀旧的心情,使他不由得买了几本过去非常流行的几本,如整套旧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谁知买完书后去办事,人家早已下班了,就知样,他也高兴得不得了。
他买回来后,空闲的时候总要坐下来翻翻看看,仿佛回到了过去自己曾经过的十分熟悉,但正在消逝的生活。收藏书籍的念头一闪而出而不可收,于是他便逢邯郸、邢台旧书市场出摊的日子,他总要去逛一逛,看一看,瞧瞧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书籍,他在收买书籍时候,又看见了自己孩提时代农民生产、生活中用过的器具,如农民耕地用的犁,耙,打场用的叉,吹风机,浇地用的辘轳,拉粮食用的各种牛车。望着这些十分熟悉而又逐渐消失的生产、生活用具,想到现在时代变了,科技发达了,人们生活提高了,现在的80后,90后的孩子,身在福中,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先辈生活的艰辛。这些东西虽然落后了,被淘汰了,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被替代,但这是勤奋的中华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明的、创造的,在我们的生活起过很大的作用,可以说与在过去与我们农民的生活戚戚相关,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它们在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渐渐的在消失。我何不如把他们收集起来,将来办个展览馆,把他们摆放起来,让我们的后代了解它,认识它,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先民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这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使他们了解先民的生活环境,了解先民们的生活困境。使他们深知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珍惜受教育的环境,使他们更加发愤努力学习,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人才。此想法一出,他又搞起了民俗收藏。为了能收集更好的东西,他骑着自行车,四处下乡,寻找正在消失的书籍和民俗用品。凡是老祖宗在生活、生产上用过的东西,他遇见都尽量买回来。
然而,赵海京的收藏不被别人所认可,村里人都说:“赵海京尽买些破烂玩意”。面对各种风言风语,他不屑一顾,照样转乡村,走地摊,串市场,遇见“宝贝”,高兴得不得了
赵海京为了收藏书籍和民俗文物, 夏不怕炎热,冬不畏严寒,北上石家庄、北京,南下安阳;东到山东潍坊、临清和德州,西去山西长治;邯郸、邢台更是每个星期都不少。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日晒雨淋,自行车跑气时扛车是常有的事,遇到好东西时,这一切苦都忘了。
有次碰到一件清末民初老百姓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它看见非常喜欢,爱不释手,人家见他喜欢,故意提高价格,他硬是搞不下来,从不抽烟喝酒的他,便想老祖宗的东西留下来不容易,权当自己抽烟喝酒,或不小心丢了钱,最后咬咬牙,还是买了下来
有次,听说鸡泽一位藏友有一本早期的《康熙字典》,他听说后,骑着自行车就去找这位收藏者,谁知几次都碰巧人都不在家,不如人意,最后没办法,他就在那村子里等了好几天,人才回来。鸡泽藏友看他这样热心收藏文化典籍,十分感动,就把这本少见的《康熙字典》送给了他。
有次听说有位山东德州藏友,手中有东西,他知道就辗转反侧,睡不着了,心想怎样才能购到手,买不到手,心里就空荡荡的。他抽出时间就往他那儿跑,几次肯求人家高价转让,谁知人家人家不答应,不肯出售,并说:“海京,你别费劲了,我收藏这东西也不容易,怎么能给你”。海京听了,心想也是,但自己实在难以了断此心,有心者事竟成,他又跑了好多次。这位藏友见他这样有韧性,说:“藏品都是给有缘人收藏的,难得你有这样的诚心。”于是转让给他了,高兴得他好长时间心里乐滋滋的。
由于他的诚心和韧性,他和文物收藏者的也建立良好了关系,一些文物收藏者收到好东西,都给赵海京留着,这些文物收藏者遍及晋冀鲁豫 ,为赵海京收藏书籍、民俗文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和收废品的也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每逢遇到一些民俗用品,他们都要和赵海京联系,看他是否喜欢,这为赵海京的收藏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海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收藏数量逐年增加。由于现在兴起的收藏热,村民对他羡慕的不得了,都说:“赵海京有眼光,为咱老祖宗保留了不少好东西。”
赵海京的收藏,已闻名冀南。赵海京收藏的书籍种类较多,数量较大,目前近四万册,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军事、艺术、工具类,字典类。各种各样的字典包括四角号码,三角号码或康熙字典,晚晴以来的各种版本的都基本收集齐全;地方志和族谱更是别具一格,邯郸附近的各种方志、地名志和能见到的族谱,他都收藏起来;收藏的《人民日报》缩印本、《农历》自建国初期到现在一本不缺,挂历、月份牌自七十年代到现在多种多样;各种地图、票据6000多份。他收藏的民俗东西,种类更是繁多,涉及清末民初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期,农民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如:生产方面,他收藏了农民从耕地,耙地,播种,收割,打场到入仓所需用的各种农具;服装方面,从纺棉花,染线,织布,裁剪,制作成品衣服整个过程所用的各种各类工具;婚丧嫁娶用品一样不少,小贩串乡担担用品也是一样,诸如灯具类、陶器类、陶影壁类、电唱机类、钟表类、文革类、酒瓶类都是数量巨大,如果将他的藏品按年代分类规整,完全可以还原清末民初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个年代农村生活的面貌。
他又自费和郭须善走遍了永年的村村落落,已把永年境内的古碑石刻拓了下来,关于永年碑刻的书籍即将出版。
赵海京同志常说:“我收藏书籍和民俗用品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收和藏,而是要把这些正在消失的东西保护好,让世人认识它,利用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许多单位在别处查资料,找实物,没有结果,抱着到赵海京那里或有可得的心态,谁知果然有所收获。 他看着客人满意的笑容,他自己也笑了,因为他的收藏目的,不是谋利,就是回报社会,能给社会提供帮助是他最大的心愿。有村要写村志,寻找过去农用工具配发照片,到处寻找不到,听说赵海京那里东西多,托人找到赵海京,看能否参观一下,结果拍了个够,最后要答谢,赵海京说什么也不接,说:“我是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你们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我们都是一个目的,怎能这样?”
为了更好的发挥藏品的作用,他建了一处百余平方的陈列室,免费为大众开放,并且利用节日、庙会等机会,把藏品进行陈列和展示。让广大群众通过参观藏品,感受祖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强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现在,赵海京为了发扬河北铺村的传统文化,扩大“进士府”影响 ,他自费找人编写《河北铺村志》。这是涉及河北铺村方方面面的历史,评审稿于2010 年出版 ,定版书即将付印。它是目前社会上村志涉及面最广的一本村志,这其中包含赵海京同志的多少心血和汗水有谁能说得清。赵海京闲下无事就翻看他所收藏的书籍和民俗藏品,他看看即将出版的《河北铺村志》,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的达到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目的,这正是他追求的。他盼望有一天, 他的东西能够充实到“进士府”,为发展永年的旅游事业尽自己一点的微博之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