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布袋戏,泉州自古以来便称提线木偶戏为“嘉礼”戏、“加礼”戏。“嘉礼”、“加礼”,意即隆重的殡婚嘉会中的大礼。泉州地区每逢民间婚嫁、寿辰、婴儿周岁、新建屋厦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演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甚至水灾后,或为死者追荐功果,亦往往请演提线木偶戏,以作驱邪逐疫、追荐亡魂。
泉州布袋戏对表演艺术有严谨的规范要求,每个行当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细。如:生角基本动作24步,旦角基本指法40步;同是一把扇,生角玉骨扇11步,丑角鼓扇21步。一个缝衣程式,就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针、针插襟前、抽线、咬线、线尾搓尖、对针穿线、打结、口齿弹线、发上滑线、缝衣抽线等11个动作。表演修书盖章,从取印开始,再看印、去印脏、盖印油、呼印、下印,最后叠手压印,细致入微,一丝不拘。
泉州布袋戏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语言艺术,故有“千斤道白四两曲”之说。语言艺术着重两个方面的修养:一是强调剧情的变化。晋江掌中木偶剧团的前身潘径布袋戏,在演出实践中,根据语言轻、重、缓、急、吞、吐、浮、沉等变化创造八音调,再以生、旦、丑、净四个行当为基础,从每个行当的不同形象中各分出七个类别,创造二十八个定型音,如生角分文生、武生、黑须生、白须生、渗须生、关头和斜目,旦角也分女间旦、齐眉旦、开脸旦、老妇、丑容旦、彩旦和狠心旦等。二是恰如其分的运用口语化的群众语言。群众中生动的语言,通过艺术化处理,变成了人物语言的性格化,特别是丑角之类人物的插科打诨语言交锋,风趣幽默,生动活泼,入情入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