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天津杂谈之天津话——上

家乡区县: 天津滨海新区

                                                        天津话

1、脚:天津话读一声交的音(如:马志明相声名段中“他轧我脚了”)
2、色:颜色。天津有两种念法,一是傻儿,连音(如:这是嘛傻儿);二是赛,三声
(如:塞盲)
3、戳:印章。天津人盖章叫盖戳。
4、夜个:昨天
5、巴掌:手掌(给他两巴掌,即打他两手掌)
6、牙狗:指雄狗
7、果子:油条,还有叫棒槌果子的。
8、浆子:豆浆,北京分甜浆和白浆。
9、卷子:花卷,北方以前的叫法。
10、干饭:米饭(如马三立名段中说过“我都不知道我自己吃几碗干饭)
11、饽饽:过去对粗粮尤指玉米面做的各类饼子的统称,如棒子面(玉米面)饽饽,北方
过去通用。现在基本没人说了,如北京等地区都改说玉米饼子了,而惟独天津仍保留“贴饽饽孬鱼,棒子面的”叫法。
12、山芋:天津等少数地区的独有叫法,北京等地叫红薯或白薯。
13、团粉:淀粉。
14、肠子:天津人对火腿肠、香肠等的统称。(如郭德刚相声中提到过肠子)
15、螃海(开):螃蟹,天津人喜欢叫成“螃hai或开kai(轻声)。
16、萝卜(贝):天津人把萝卜常念做萝贝。
17、撑子:撑读四声,木器家具的边腿等有支撑力的部分。(如:椅撑手)
18、巴离:伤疤的意思
19、鼻等:就是鼻涕(如:你看他冻的,直流鼻等)
20、嚏喷:打喷嚏,天津就叫打嚏喷(有读分的)。
21、拢子:梳子的叫法
22、姨子:肥皂,香皂就叫香姨子。
23、搌布:抹布。读搌zhan布也没错,只是北方许多地方都说抹ma布,搌布就显着另 类了。记得刚到哈尔滨时班里组织搞卫生,我说拿搌布,大家都听不明白,最后他们才弄清是抹布。
24、酒地:地板的意思
25、洋灰:水泥,北方通用。
26、嘎子:嘎读二声,镯子,尤指金镯子。
27、褂子:上衣。北方通用词语,现在少有人说了。
28、伯伯:念掰掰,对叔叔的叫法,其它地方也有此称呼。比父母年长的不叫伯伯而叫大大,伯母叫娘娘。天津对亲戚年龄的排序与很多地方相反,最小的叫老,如小姨到了天津,就叫老姨。
29、吾妈:吾读吾与恩之间的鼻音,发音很轻。过去对妈妈的称呼,好象旧时上海也有此念法。天津还把乳房叫个个,小孩吃奶叫吃个个。
30、大了:了读liao,什么都管,尤指主持死人丧礼的司仪。
31、大拿:包揽,主事儿。(如:王主任就是挂名,其实老赵是大拿)
32、楞子:常用来形容别人的词,跟二百五差不多,很多情况下形容具有朋克精神的人。
33、扯子:行为放肆,比大大咧咧语气重(如:她总是那么不检点,真是个扯子)
34、棒槌:指对什么都不精通的却又装懂的人。北京也用。
35、大梨:吹嘘、言过其实。天津把这类人叫大梨膏或吹大梨的。(如:他就是个大梨,别信)
36、调费:调念tiao二声,费用。
37、上亮子:特指门上方的玻璃窗
38、草药子:用草编成的绳子
39、嘴巴子:指两颊
40、玻璃盖:膝盖的意思
41、脖葛儿:脖子和衣服的空隙(如:马善人把一臭虫塞一胖子脖葛儿里了)
42、胳肢窝:腋窝,腋下。北方通用词语,现在少有人说。
43、黑晌儿:晌读傻,天黑。
44、土墩子:多指土堆
45、地界儿:界读平声,指地方。(如:大夫:我就这个地界儿总疼)
46、白眼儿:指外孙子(女),白眼狼的意思,源于老人对外姓后辈儿无偿贡献,白养活,没回报。
47、开春儿:指来年春天
48、零嘴儿:泛指零食。北京也用这个词。
49、糖堆儿:糖葫芦
50、果蓖儿:比北京的油饼炸的薄和脆,类似于南方的薄脆。
51、鸡子儿:子读怎,类似鸡崽的连音,就是鸡蛋。河北部分地区也常用。(郭德刚的某段相声中出现过)
52、槽子糕:专指棕红色的老式蛋糕。源于旧时蛋糕的做法。北方地区以前通用,现在基本没人说了。
53、唆了蜜:对棒棒糖之类甜食的叫法
54、洋白菜:卷心菜,有的地方叫圆白菜。
55、油呼鲁:也叫油葫芦,指蛐蛐儿即蟋蟀,还有一种叫做三尾(读作以)巴腔子。
56、二八八:经典天津话,意指一般水平或中等偏下的,和二把刀差不多。(如:那么窄的道,也就您这老司机能过去,要换个二八八的,准卡qia那。)
57、鞋蹋邋:拖鞋,北京叫“蹋邋板儿”。
58、自己个儿:自己(现在年轻人很少用这个词了)
59、笨儿笨儿:傻子。(如:别管怎么打扮也像个傻笨儿笨儿)
60、秋衣秋裤:华北地区通用名称,源于秋天凉时套在裤子里面穿的衣服。东北叫线衣线裤,其他地区不知怎么说?
动词
61、糨:衣服、被面等上粉浆的过程
62、纳:针脚短而密的缝纫法(如纳鞋垫)
63、掖:读掖一声,塞,整理。(如:你快把上衣掖到裤子里边)
64、撵:在后面追赶
65、提:读di,拎和提的意思。(如:手里提着二斤点心,就去看丈母娘了)
66、上:天津话经常把去或到说成上(如去北京说上北京,到国外旅游说上国外旅游)
67、卡:天津读作qia二声或三声,身体或物品被夹住,通不过。
68、快:读三声,有两种意思。一是挠(如:我这后背好像让蚊子给咬了,帮我快快);
二是舀(如:上水缸里快点儿水来)
69、猫:摸的叫法,读mao,一声。(如:你别猫我,怪痒痒的)
70、搋:读chuāi,厮打。(如:这两人说戗了,搋起来了)
71、来,读三声,拽的意思。(如:你别来我)
72、怎:读一声,溅的意思。(如郭德刚相声段子中有“我怎你一身血”)
73、乐:笑,天津人说乐,他乐了,就是他笑了。常用的还有乐意,就是愿意的意思。(如:“介事就嫩么定了,你乐意吗?”意思是你不愿意也得愿意,没商量。)
74、应:答应,应允,接纳。(如:应了一事;应了一个活。)
75、踹:强令进食或强令人买(如:别踹他了,看撑着;够了,别再踹我了)
76、握:天津人把饿了叫握了
77、板:约束、纠正、改掉坏习惯,也指人或事情做的好。(如:你这个毛病可得板着点儿;恁么样,介事做的够板吧)
78、撤:打或事先离席的意思(如:撤他个嘴巴子;我有点事,先撤了。后者说法华北地区通用)
79、镳:读biao四声,捆住的意思。(如:郭德刚相声段子里有“用铁丝给镳到一块儿”)
80、耙:泥泞或用脚踩泥水(如:道上耙哧极了;我耙了一脚泥)
81、沉:等(如:沉会儿再说,不忙)
82、背:读一声,平均、分摊。(如:每人才背十块钱,真便宜)
83、兜:包揽或搜集(如:有问题我兜着;先兜兜情况,再汇总研究一下)
84、拔:食物放在水中浸泡(如:肉放在水里拔一下再炖)
85、粥:喝(酒)的意思,粥一口就是喝一口。怀疑是“走一口”的谐音,东北许多地方端起酒杯后说“来,走一个”
86、学:读xiao二声,北方过去对学的念法,天津现在很多人还在说。(如:我给你学一学)
87、弄:读neng四声。
88、拽:读den四声。
89、孬(鱼):就是“熬”,天津人读nao,一声。(如高英培的相声段子里有“人家没事儿回来老孬鱼,你说这玩意儿多哏儿啊”)
90、淋(雨):淋读lun沦二声,京津都有此念法。(如他让雨沦了即让雨淋湿了)
91、唆了:就是舔、含的意思。
92、倒登:倒读二声,就是倒腾的意思。
93、倒哧:倒读二声,整理,化装。(如:七凤恁么还不下楼,肯定又倒哧上了)
94、插嘴:抢着发言,打断他人的话(如:介事你少插嘴)
95、拔撞:打抱不平(如:他媳妇受气,娘家哥来给妹子拔撞了)
96、撕吧:纠缠,小打小闹。(如:牛二和玉芬又撕吧起来了)
97、把兑:兑读三声,指双方的拖欠互相抵偿。
98、汆稀:就是拉稀。
99、固秋:无规则的乱动(如:你在那乱固秋嘛!)
100、奋秋:类似于固秋(如:好好睡觉,别躺那老奋秋!)
101、吱喂:吱读zhi,指弱势一方向强势一方的无谓反抗。(如:那个小孩让他爸给摁那打了一顿,他不老实,还吱喂)

嵬嵬(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