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民俗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丹徒区

风土人情

进了腊月门,家家户户便忙着迎接新年。

丹徒流传一首迎新年的歌谣,生动地记述了年前的各项活动: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打肉;

二十七,去杀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道友;

三十,坐一宿;

初一,扭一扭。

民间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执管百姓饮食起居和善恶的。每年,要灶老爷回天庭禀报,旧时闭塞灶俗称“官三民四”。即官宦人家腊月二十三日送灶,民家二十四日送灶。送灶时,灶台上供上果品和麦芽糖,贴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求灶老爷上天,多说好话,不要打“小报告”,弄块麦芽糖甜甜嘴。麦芽糖乃胶牙糖,灶神受此优待,便“上天言好事”了。或曰牙齿被胶粘起来,好话、坏话不能说了。说明人们对神灵的谑弄,其实并不信神。当然,糖不仅供灶神,也是给孩子吃的。进了腊月门,孩子们吃了麦芽糖,不骂人,禁说不吉利的话;不准打破盆碗,不准动刀、针、剪子等。万一打碎盆碗,大人便说:“岁岁(碎碎)平安。”

镇江民谚云:“有钱没钱,洗洗过年。”

到了二十四,家家扫房子,掸尘,打扫卫生,布置房间,裁制新衣,以乾乾净净的新面貌,迎接新年的来临。

从二十五至二十八开始置办年货,家家户户忙忙碌碌,磨豆腐、打肉、杀鸡、宰鹅、蒸包子、蒸馒头、蒸年糕、包饺子等。

“二十九,贴道友。”,贴“道友”就是贴门神,左“郁垒”,右“神荼”。如今多改为贴春联了,家家都要贴上用“万年红纸”写的春联,或写春词,或书祝福之语。门上倒贴“福”字,表示“福”到了,新年头月取个好的“口彩”。

扬中等地还流传在门楣或窗沿贴上“金钱”,避邪讨福。“金钱”大都是用大红纸或彩纸、金纸剪刻成各种喜庆吉祥图案,如“吉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等。由于,“金钱”本身就是民间工艺品,以其避邪添福的意味已淡薄,如今更多的是为了美化环境,点缀过年的气氛。

除夕之夜,家家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守岁酒”。除了鱼、肉、鸡、鸭以外,必有“炒豌豆苗”,寓意“平平安安”;“炒水芹菜”寓意“路路通”;“红烧鲢鱼”,寓意“年年有余”;“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水饺”叫“弯弯顺”,寓意“万事顺意”等,均为讨个好“口彩”,以求心理上的满足。吃饭时,年长者坐上席,晚辈向长辈敬酒,祝福。然后,一家人围坐炉旁,守夜,叙述一年进步,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旧时,丹徒西石城村,除夕饭后,多集聚庙内,用新牛皮蒙的鼓置于架上,年轻小伙子轮流举槌击鼓,直至天明。如鼓被打通,预兆来年丰收;打不通,预示歉收。打鼓时,身子半蹲着,屁股撅起,称“撅屁股打鼓”,该庙俗称“撅屁股庙”(见《江苏省民俗志》。此俗,现己绝迹。

AuroreFragile(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