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全国兴办新学成风。1914年春,当时的新兴县国民政府在县古筠书院正堂设立新兴县立中学堂,此乃新兴县第一中学的前身,1916年,根据当时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易名为新兴县立中学。1931年春,县政府从前清县衙迁至城南金台寺,拆县衙署及城墙将其中一部分砖石运至井料冈建学校。
1934年春,学校建成,遂迁新兴县立中学于斯。从创校开始,新兴一中所任用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因而带来了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 治学方法,不同的人生观点,不同的价值观念。
新兴一中走过了漫漫八十多年历程,现已成为当地基础教育的一所举足轻重的学校。
2008年新兴县第一中学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达到优秀等级。
1995 年学校开始着重对改善教学环境进行投入,先后建成“三网”(计算机校园网、双向闭路电视网、校园广播网)、“一站”(卫视地 面 接收站)、“十三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 6 个、语音室 2 个、电脑室 3 个、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等学科专用电教室、电教控制室、软件制作室、教师视听 阅览室),新增设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含量很高。学校藏书达6万多册,订阅报刊达150多种;声像教材种类齐全,且具备了自己开发的能力。由此充分体现学校建设现代化教育学环境的远见。近十年来,学校投入资金达3300万元,经过彻底改造,已成为一所现代化花园式的新型中学。
李西全同志,中共党员,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新兴县第一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十六年来
,他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扎根于山区教育,为新兴县教育事业贡献者自己的光和热。辛勤的汗水迎来了丰硕的成果: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县“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2002年被评为“南粤优秀山区教师”;2003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多年来,他始终牢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宗旨,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升学校品位。
近二十年来,教师在理论研究、教学工作、教育管理等方面建树很多,近百篇教学 教改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刊物发表,涌现出大批优秀人物,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广东省特级教师3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南粤优秀校长1人,南粤教坛新秀8人,省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9人。目前,新兴一中已经建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流,教学教研综合实力强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创校以来,共有两万多学生毕业,不少成为社会的精英,其中有数以百计的校友走上了党政军不同级别的领导岗位,有数以千计的校友在各行各业中担当骨干。恢复高考后,学校为全国各大中专学校输送了四千多名学生。近十年,杰出校友中有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的温鹏程;多次在奥运会等国际比赛中夺得金牌的欧绍燕、林志爱、何燕雯等。学校的育人成绩显著,大批学生分别获得各级各类竞赛的奖励。由多名高中学生制作的用于观测哈雷彗星的天文望远镜获得广东省少年发明科技奖一等奖。
广东省中部偏西地区,有一个只有40多万人口的新兴县,那就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乡。新兴县的地形属于盆地,周围高山丘岭环绕,县城建在盆地中央的平原上,四水归源。交通方便,是县的经济文化中心。新兴县第一中学(简称新兴一中)就坐落在县城的北区。此地原名井料冈,为本县笔架山余脉延伸所成,故背倚青山,前襟新江,曾有荷塘星罗,锦水环流;拥新兴十景之“冼亭耕牧”、“锦水拖蓝”于两侧,收绿田千顷、青峰百座于眼前。
教育需要改革,教育需要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
北教学楼一角
北教学楼一角[4]
布,给新兴一中的办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纲要》精神指引下,新兴一中确定了面向二十一世纪以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战略:学校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更新领导班子的管理意识,用科学方法管理现代化的教学;学校成立了教育科研课题组,承担省九五教育科研课题的三个子课题的研究,开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理论的探索;严格培训,严格要求全体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之于课堂教学,发挥学校现有设备的优势;要求全体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开拓进取,运用教育理论去开展教学工作;以实验探索为先导,推进全校的素质教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