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乱石窠民俗

家乡区县: 湖北省罗田县

罗田乱石窠民俗

1.在家乡乱石窠,正月十五有着拜祭祖先的风俗。其中去祖先的坟地里给祖先挂纸、上香、鸣炮、烧纸、叩头更是流传了百十千年的传统风俗。流程是这样的:早晨起来梳洗完毕后,吃点早餐。带上香、纸、火炮,到了坟地先将纸挂在坟头,接着点燃火炮、螟纸、点燃香,打揖后插在墓碑前,最后在墓碑前叩头作揖,待纸燃尽后就可以离开了。以上这个传统风俗叫“挂纸”意思是祭扫先人!

2.
每年正月初一,在家乡乱石窠有一个习俗说法:正月初一是“米”的生日,故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不能煮米做饭的。主要吃面食,糍粑,肉糕,鱼圆等食品来吃。多么淳朴的思想风俗呀!赋予“米”以生命!何况其它?

3.崎山周围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有些节日是其他地方没有或者不重视的。这里民风淳朴,亲友乡亲之间重视礼节,注重礼仪,尊崇先祖,因而节日也有其自己的风格。农历正月初一,和全国人民一样过春节;农历正月十五,过元宵节,崎山地区叫“过十五”,经过近3周的春节间相互庆贺,人们都要出外踏青。并且乘亲人都在家,是要给祖先的墓上挂纸,烧纸烧香,祭祀朝拜的,有的人还要给先祖的墓上加土或者立碑,崎山地区叫“淋坟”和“树望山”。

农历二月十五,花朝会,在崎山地区,特别是十几年以前,很多竹、木工手艺人在二月十五前就要早早准备一些作好待售的用具,在花朝会这一天送到新洲的旧街去卖,并且把这种赶集叫做“赶旧街”。 旧街花朝会,约起源于南宋淳熙年间,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始兴时,以大庙为活动场所,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大庙亦名五三公庙,宋时香火旺盛,远近知名,后渐毁败衰落。至明万历年间,佛教在旧街再度兴起,附近53姓村民又合力重建大庙。烧香求佛者也随之增多,一时信徒云集,自成庙会,且内容各异,形式多样。每年花朝日的清晨,吃完元宵的人们,饱挣挣地齐集于大庙内外。经过了沐浴斋戒的善男信女,都到庙里顶礼膜拜;一般赶热闹的人就在大庙附近游乐观光。从前大庙的圣帝殿前,有棵铁树。高2米,铁枝铁叶错错有致,每三片叶间点油灯一盏。傍晚,赶会人争相去铁树上点灯,瞬间,灯光成菱形而层层叠叠,火树银花,精妙极了。随着花朝会的日趋昌盛,赶会的人也日渐增多。明清之际,邻县黄冈之大崎山、泉华山、贾庙、铁冶等地农民也慕名前来赶会,来时顺带些竹木器出售。武汉、黄陂及安徽省的宿松、太湖人也闻汛而来,他们顺带的是铜器和铁器。

民国期间,江苏的绸缎,湖南的湘绣,皖豫的木耳、香菇……都来旧街赶会,使整个花朝会充满了物资交流的色彩。会期也根据需要,由二月十五一天改为由十四至十六三天。由于增加了物资交流、群众文化活动等新内容,旧街花朝会以其新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八方商贾。庙会期间,游人如织,商贾如云。山货土产,琳琅满目,会址亦由大庙内外改到空旷的河滩上。交流场里,叫买叫卖、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场上还搭起戏台唱戏助兴,测字摊、茶摊、小吃摊一应俱全。游人商贾无不各取所需,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旧街花朝会逐步摒弃了封建迷信成份,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游乐和物资交流的盛会。

每年举会时间,由旧街镇镇政府牵头,联合各界组成大会主席团。会期由二月十一日延至十八日,参加集会的有农、工、商、记者、演员,遍及全国,远及美国。与会人数达12.5万人次;成交额迹逐年递增。大会还吸引了许多海外游子,1988年,旧街籍的台湾军政大学教授操稚青先生,特地回乡观看花朝会,并赋诗舒怀:“大崎山大古城春,十万声喧绿水滨,九省闻名诗盛会,百花争艳爽游人”。清明节,这个与寒食节很近的节日,改革开放前曾一度没落,这十几年来由于恢复祭祖和续谱,也更由于外出的打工潮流,很多人改为春节后的清明节间才回家扫墓,使得清明节再度复兴起来。三月初三,这个在崎山地区叫做鬼节,民间说:“三月三,鬼发颠”告戒人们这一天要早些回家,小孩子不要晚上外出。

立夏节,农历约三月二十左右的一个节日,过立夏节这天是要祭祀祖先的,在过节的当天早上要买好鱼、肉、菜肆,中午供奉完祖先,然后全家人一起吃饭。过完立夏说明一年中最忙的时段来临了。“立夏节” 古时是有迎夏仪式的,天子会率百官迎夏于南郊,并祭祀炎帝和祝融。立夏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民间以立夏日的阴睛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时下场雨最好,民谚云,“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端阳节,也叫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摘取艾叶回家以备后用,有些人还会做些粽子来吃,而订好亲事的男方还必须给女方的家中送上节品。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在崎山地区叫做过“七月半”, 在过节的当天早上同样要买好鱼、肉、菜肆,中午要供奉先祖,然后全家人一起吃饭。过完“七月半”说明金秋双收双抢的忙季来临了。另外订好亲事的男方同样必须给女方的家中送上过节的礼品。中秋节,盼望团圆的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在现在这个人员四处流动的时代,中秋节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最新含义,成为仅次于春节的又一个传统大节。月饼成为千里相思的全部寄托。

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这可能是崎山地区比较特有的一个节日,这一天要将家里彻底清洁一番(也有人在腊月初八打扫)开始准备过年的所用菜品,晚上要做酒菜祭祀先祖,崎山地区把这个过程叫“接祖人”,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过小年。

大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在腊月二十七时,一般准备过年要用的大部分菜肆已经准备好了,然后将家中外嫁的姑姑、女儿和姑爷、外甥接过来,腊月二十八日清晨(以前是子时过后越早越好)早早做好新鲜的酒菜祭祀先祖,然后全家人与姑姑、女儿和姑爷、外甥等一起吃饭过大年,崎山地区把这叫作“团年”。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这是全国人民共同要过的最大传统节日,一年所有期盼团聚的重要一天。这一天晚上,全家人要早早沐浴,换上新衣鞋,炒好瓜子花生,备好香烟鞭炮,做好酒菜,烧好火塘,准备“守岁”。 崎山地区有一句民谚叫作“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思是火越大,来年越兴旺发达。

4.乱石窠有这么一个奇特少见的风俗,就是这里的每家每户每个人,不过端午节和中秋节,而只过农历节日立夏和七月半,其隆重程度不可小觑。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立夏这一天,家家都象是过年似的。最常做的就是杀猪杀鸡,请来亲戚和朋友相聚在一起。今天在你家明天到我家。用宋丹丹的话说,那,那是相当互动。除了这个,做女婿、女儿的,在立夏前几天,就要往丈人家、娘家送肉绊(原来是割几斤好猪肉,再用草绳穿了提着叫肉绊。现在几乎都改为用塑料袋装了,白色污染都进了山了,哈哈)。这个就跟我们端午节有些相似。另外,这里不但立夏如此,七月半这天也是如此了。一年两遍,要是做女婿的是外地人,那可要小心了,不要只记得有端午和中秋,不给老丈人送去一片孝心,可就是犯了上了。

5.在家乡乱石窠,正月初一所去拜年的第一家叫“出行”。“出行”是要讲“兆头”的,接待的亲友必须放鞭炮接待,表示欢迎、辞旧迎新、祝贺、恭喜祝愿发财、顺利之意。因对于每一户来说,你不知道来拜年的亲友是否将自家当作“出行”的首家,故每个人来了就必须放鞭炮欢迎。现在每年正月初一开始,家乡就鞭炮声声,真正让人感觉到过年的气氛!家乡的年是有味道和声音的!

刺猬(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