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来了"爱故乡" 众专家郑州探讨乡村走向

家乡区县: 柘城县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据中国产经新闻网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在郑州成立河南爱故乡工作站,曾挂职兰考副县长的中国农业大学何慧丽等一批本土乡村建设研究者和实践者出席26日的挂牌仪式,并对河南乡村未来走向进行了专题探讨。
这场以首届河南爱故乡研讨会时中国乡村建设1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一部分,除了河南省教委副主任李春祥、王拱璧研究会理事长窦克武和在家乡灵宝创办弘农书院的何慧丽等一批专家学者,省内数十家农民合作社和有机农业企业参加了下午举行的研讨会。
现年86岁的窦克武介绍了河南先贤王拱璧的生平和事迹,指出他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展乡村建设活动,其乡建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灵宝弘农书院院长何慧丽在演讲中说:“我们乡建工作者是协助者,农民才是主体。乡村建设离不开城市里贤达之士的参与和支持。中国的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目标,经历失败和挫折,都是正常的,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出生在灵宝罗家村的何慧丽广为人知的一段经历是曾在开封挂职的10年,担任过兰考县副县长、禹王台区副区长和开封市市长助理。因在兰考发起合作社运动名燥一时,但之后去向鲜为人知。
去年4月12日,何慧丽回到自己出生的罗家村,并在废弃的村小学挂牌成立了“弘农书院”,之后她回开封递交了辞职报告。兰考合作社模式并没有达到何慧丽想要的结果,这个“用行动作学问”大学教授要在老家开始新的实验,希望以书院为形式,从文化入手,修复正在走向崩溃的乡村伦理和生态系统,重建和谐宜居的美好家园。
信阳郝堂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主任禹明善介绍了郝堂的乡村建设经验。他说,“郝堂村希望通过‘内置金融’的办法撬动土地产权,进而推动中国的土地政策的变革。”他同时就乡村内生发展机制、城乡关系、乡村教育价值以及公益组织的作用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如今的郝堂村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最美乡村。2009年信阳地区已经成为河南土地流转的试点地区。李昌平是中国乡村建设设计院院长,有长期基层工作经验,因给朱镕基写信闻名,是知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在信阳市平桥区参加一个专家讲座时,遇到了郝堂乡委书记禹明善,禹明善把李昌平拉到了郝堂村。李昌平的“内置金融”理论在郝堂进行了实践。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郝堂村参观。当有人问禹明善是否要将郝堂村打造成旅游村时,他说:“这并不是我们的下一步目的,旅游村还是为城里人服务的,我们规划要把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南阳市社旗县兰馨书院院长陈涛宣读了近六千字的《我为什么办兰馨书院》,详细介绍了兰馨书院的创办过程、发展情况和未来规划。他离开故乡30余年,又带领全家,利用业余时间,重返故乡,创办书院,将近4年时间,投资60万元,在老家宅基地和附近的荒滩地上,建成兰风茶社、同宾茶屋、篮球场、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开辟了一片与城里人一样的休闲活动空间。
来自河南各地的乡建工作者,也纷纷发表演讲,其中作为返乡青年代表的登封市归朴农园创办人王宁探讨了电子商务在生态农业领域的作用和前景,另一外返乡青年、漯河市郾城区迦南合作社理事长王飞分享了“我的返乡创业历程”。
在最后的总结陈辞中,何慧丽鼓励会场的企业家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她说:“中国的希望在河南,河南的希望在故乡!

哼哼(2014-11-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