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县原是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分辖之地,处于延、漳、泉三府之交。距各县县治均甚远。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割尤溪县14个都、永安县1个都、漳平县1个里10社,德化县1个团置县。大田县的这个建置特点,造成了大田方言繁多。
大田县方言大体可分为:前路话、后路话、闽南话、桃源话、客家话等五种,除客家话外,其余四种属闽南方言。前路话为大田方言的代表,前路话分布于均溪、华兴、石牌、谢洋、武陵、上京、太华、梅山、湖美和前坪等乡镇,以及吴山的梓溪村,其人口和面积均占全县的60%。后路话分布于建设、广平、奇韬和文江等乡镇,其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县的22.45%和19.55%。闽南话分布于屏山、吴山、济阳等乡和桃源的新街、旧街、西安、下东坂和广前等村。桃源话分布于桃源多数村和上京的黄城、桂坑、城口、丰田、南坑等村。客家话分布于桃源的上东坂、黄山头,太华的高星,广平的大吉、大竹林等村。
虽然大田县有其方言,但是普通话在大田县普及的。大田人除了在乡村基本上用本地话交流,在市场、学校、机关单位等公共场合,一般都是用普通话交流,这与其它很多县市有很大的不同,如闽南的县市、莆田等地的市场听到的多半是当地方言,难得听到普通话的,为什么大田的普通话普及程度这么高呢?
大田人不讲大田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父母分属不同的方言文化区、来大田工作或做生意的外地人、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由此可见,大田方言复杂是很多人不讲大田话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普通话的普及还应归功于政府的大力推广,明清时代,大田县境内只有县衙的官员和一些文人会讲“官话”。民国11年(1922年)春,学校开始教授注音符号,用“国语”教学。至民国38年,全县会讲“国语”的人仅占总人口的2.2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重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水平,大力推广普通话。1949年9月6日大田解放后,解放军在大田剿匪,南下干部发动群众开展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群众听不懂普通话,干部和解放军听不懂大田话,领导作报告要人翻译。县内的各种方言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广大干部群众迫切要求学习普通话。
1951年,县委、县人民政府要求各级干部开会、打电话、市场进行交易都要讲普通话,学校(包括夜校、冬校)要用普通话教学,学生们要讲普通话。
1953年时期,县集中中、小学教师学习注音字母;秋季,利用日校、夜校、会场等各种场所,大力开展扫盲和学习普通话活动。
1958年1月,全县学习贯彻周恩来总理“推广以北京语音为准的普通话就是一项政治任务”的指示,吴山乡人民苦学4个月,于5月15日提前实现无文盲乡、普及普通话乡。6月16日,县招开千人干部会,号召全县人民“学吴山,赶吴山”。当年,全县5.95万的青壮年,会讲普通话的占了86.5%,1.89万的少年,会讲普通话的占了96.4%。
正是有了以上的基础,加上以后政府的继续重视,才会有现在大田县人民的普通话的成绩。
福建档案信息网--大田县档案局(馆)网址:http://smdt.fj-archives.org.cn/smdt_index.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