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
“波光如画碧如油,日落风清好泛舟”——这是清代诗人俞廷萱笔下的平潭。平潭,岛礁相恋,山水相依,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平潭,曾是海防最前线,也曾是走私与偷渡的天堂。几经岁月沉浮,平潭成为了海西经济建设的桥头堡,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平潭综合实验区”。它的前世与今生,耐人寻味。
【平潭南街——旧平潭的中心】
平潭风光以石景为最,那种沧桑与鲜活同在的石韵可谓独步天下。然而,平潭除石牌洋、海坛天神等独有的石景外,平潭南街也同样让人叹为观止。
平潭南街始建于明清时期。南街是旧平潭的中心,当时南街是个码头,人流量非常大。南街附近有一块大石头,上面立着一块大石碑(自然形成),石碑上写有“平x”二字,这说明平潭与石头有不解之缘。南街之南(现实验小学)、之北(现平潭一中)设有两炮台,分别叫南炮台和北炮台,用以防止外敌入侵。
说起南街,人们就会提到拥有两三百年历史的五福庙。五福庙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就是“一庙两城隍”。一个城隍是从福清(平潭以前隶属福清)搬运过来的;一个则是戍台官兵为了感谢去台湾的途中风平浪静,从而设立的台湾城隍。
除了五福庙,南街周边还有观音堂、教堂等建筑,使得繁华的街道,增加了不少宗教的色彩。而南街两边的建筑材料,使用的都是只有繁华商业街才用的红砖。此外,南街上除具有中国自有的古典式建筑外,还有洋气十足的建筑。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平潭娘工码头边上的竹屿口被填成堤坝,竹屿口里边的内海全部被填成陆地,南街开始走向没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南街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
尽管已经没落,但对于南街,平潭人并不陌生。老一辈的人年轻时还在那买过洋面、洋火、洋布等洋物,而对于平潭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来说,那里也许成为大家逃课的好场所,到观音井看电影,在阿马仔店吃煎包配面茶,一天的烦恼就不见了。
【对台阵地、海防前线】
————滩头阵地
平潭的将军山,曾是对台滩头阵地。1996年,将军上迎来了中国建国以来最大国模的对台军演。也正是因为平潭是曾经的滩头阵地、对台最前沿、对台最前线,所以,它有着60年相对的封闭和停滞。
在平潭的很多角落,至今依然保留着大量的军事设施。这些设施大多集中建造于上世纪60年代。1961年,退守台湾12年的蒋介石,推出了号称当时最高机密等级的“国光计划”,并开始频繁举行军事演习,准备伺机反攻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平潭,一时间人心惶惶,岛上到处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撤到了内陆。之后,全县总动员搞战备,挖防空洞,挖防空壕,建各种炮楼,组织全县人民搞民兵。当时的民兵有一万多人。
庆幸的是,战争最终并未降临,蒋介石的计划胎死腹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岸的关系也渐渐有所缓和,战争的阴云开始散去。和平与战争,其实也就一念之差,平潭告别了战火的硝烟,迎来了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硝烟弥漫
然而,事与愿违,刚刚搭上改革开放列车没多久,平潭就再次被武装起来,被推上了前线。1995年,李登辉在美国抛出【两国论】,引发台海危机。1996年3月,台湾举行首次总统直选,为了影响选举结果,吓阻李登辉再次当选,一场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军演,在海峡西岸打响了。当时,军委主席带领128位将军检阅演习部队。当时有传言称,这次演习,将攻占台湾所管辖下的小岛屿,事后证实为虚惊一场。
硝烟已经远去,平潭重归宁静。然而长达半个世纪的海防前线历史,也使得这个海岛越发贫穷与落后,渔业资源的衰退,也迫使这里的很多人走上了一条冒险的道路——走私和偷渡。
【平潭县白青乡——最大的走私港口】
白青乡,是旧平潭最大的走私港口。在当时,放眼望去,整个港口都是渔船,而且都是150吨到200吨的大船。沙滩上全是贸易的东西。
如今,万船云集的场面已经远去,历史见证了这个港口的兴衰。早在1976年,两岸关系仍然紧张的时候,当地的人民就在海上与台湾渔民开始贸易往来。他们用鲳鱼、黄花鱼、白力鱼来换取手表、电器,直接在海上进行交易。那个年代的平潭,物质极度缺乏,那些来自台湾的新鲜玩意儿,自然成了抢手货。
刚开始,只有一小部分平潭人参与走私。后来,看到台湾商品如此受欢迎,压抑已久的渔民们纷纷冲出海防线,到大海中寻找各种商机。
随着双方互信的增加,他们拿到的货物种类也越来越多,有三用机以及别的电器。作为最大商品集散地的平潭白青乡,也因此繁荣起来,一度成为了当时平潭最富裕的地方。同时,台湾人民对大陆货物的需求,也从最初的鱼类,增长到名烟名酒、中药材和食材等方面。并且,需求量也增长极快,各种对台的贸易公司,也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983到1987年,达到最高峰。其中,香菇、瓜子最多。
然而,一些人贪图利益最大化,在送往台湾的货物中参杂了假酒,双方建立的互信瞬间崩塌,红火的民间贸易戛然而止。白青乡又彻底变回了以前的小渔村。
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的万商云集之地,如今变得冷冷清清,昔日的红火场面,如今也只有曾经参与过的人才有可能知晓了。
平潭的穷,平潭经济的欠发达,迫使了勇闯天下、敢为天下先的平潭人选择了更多冒险的行为。那些行为的确让平潭走了一些弯路。但平潭人也因此告别了过去的贫穷,走向了世界,也开始在中国经济体系中有了一席之地。
【平潭东澳码头——偷渡大本营】
县城东部的东澳码头,是对台渔船停泊点,来自台湾的渔船可以在这里稍事休息,这个宁静的渔港,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曾是走私的另外一个重要港口,而它更重要的身份是偷渡的大本营。由于这里离台湾只有68海里,很多偷渡客都将偷渡的目标锁定在台湾。
正是因为小额贸易进行不下去,到了90年代以后,老百姓的生活还得继续下去,所以就有人走歪门邪道,开始偷渡。在福建沿海地区,偷渡风气十分盛行,福清、长乐等地尤为明显,甚至每家每户都有在国外的,尤以日本和美国为主。
偷渡去台湾,通常被称为私渡,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两岸关系稍微有所缓和,这也给私渡台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大批青年蜂拥而至,希望可以到台湾拼出一番事业。
在福建沿海地区,人们普遍崇尚去境外打工,谁能想办法出去,并且赚到钱,谁就有本事。
如今的平潭,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平潭,曾经的偷渡客也陆陆续续地回到了这里。而现在的东澳,也依托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了平潭重点发展区域。而两岸的贸易往来,也有了一个正式的平台——台湾商品免税市场。
【平潭轮渡——制约台商登岛的最大因素】
以前,交通的封闭和基础设施的落后,使得每每出入平潭,都得依靠平潭轮渡,这也成了制约台商登岛的最大因素。当时的轮渡,最多只能容纳21辆小车或者8辆大货车。除此之外,轮渡也常常被天气所影响,只要一有台风天,就要停止运营。
2007年,海峡大桥动工;2010年,海峡大桥通车。祖祖辈辈没有大桥的历史终于结束了,海峡西岸区经济区蓄势待发。这浓重的一笔,给平潭带来了希望。现在,平潭正式封关运作,自贸区等待批复,我们相信,平潭必将日新月异。
【编后语】
千年来的等待,迎来了开放开发;
几代人的企盼,架起了海峡大桥。
作为今人,我们能够鲜活地感受到平潭的发展。而关于平潭的历史,我们也应该要铭记。在两岸关系剑拔弩张的年代里,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也就最危险。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平潭硝烟弥漫、危机重重。然而,也正是因为平潭具有近台优势,所以才能够得到中央的关注,得以发展,站在了海西经济建设的最前沿。
今天,是《平潭面孔》的第90期,作为《平潭面孔》的主编,我衷心地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与支持。有了你们关注的目光,《平潭面孔》才会呈现出更好的内容。平潭前世今生,仿若一本厚厚的书籍,需要我们用心品读,用心感受,这样,我们才能从中感受到平潭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前世·今生,愿我们的平潭越来越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