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既有山歌、竹板歌、童谣、谚语、传说等,也有舞凤、舞龙、舞狮及春牛舞、纸马舞、道公舞等。这些民间艺术历经岁月传承,深受人们喜爱,既是民众自娱自乐的表现形式,也是民间节庆的文化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艺术受到保护,但“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艺术被认为宣扬“四旧”,逐渐销声匿迹,导致后继乏人,濒于失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文化部门把振兴民间艺术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大事,积极采取措施,组织乡镇文化站及民间人士,大力开展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工作。通过走访民间艺人,拜师学艺,把消失多年的民间歌舞艺术重新搬上舞台,其中有黄磜镇的纸马舞、马头镇的春牛舞、回龙镇的鲤鱼舞、梅坑镇的凤舞、大席镇的舞火龙,以及丰城镇的舞龙等,使濒于失传的民间歌舞艺术重获新生。通过组织搜集、公开征集,对民间口头流传的山歌、童谣、谚语、传说等进行整理,于1990年出版了《新丰民间文学集成》,收入山歌100多首,童谣100多首,使口头流传的民间艺术得以文字保存下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振兴民间艺术的同时,县文化部门还积极开展民间艺术研究工作。1998年,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启动,新丰县《舞凤》、《道公舞》被列入其中,黄世藩受聘担任特约研究员。他不顾花甲之年,走村串户,拜访了数十位民间老艺人,收集大量原始资料,对《舞凤》、《道公舞》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进行认真考证。他撰写的研究文稿,详细记述了《舞凤》、《道公舞》在新丰民间的衍变轨迹、演出形式、音乐伴奏、服饰道具及风俗节令、信仰礼仪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被载入《中华舞蹈志·广东卷》,填补了新丰在中国文化史料上的空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