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阳明洞在贵州省修文县城北1.5公里的龙冈山,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的读书悟道和讲学之所。他被谪为龙场驿丞居于龙冈山东洞,世人称阳明洞。洞口有参天古柏两棵,相传是王阳明亲手所植。龙冈山地势不高,现存王文成公祠、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等建筑。在阳明洞居住近3年期间,他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创立“知行合一”学说,形成以“致良知”为核心的阳明心学。阳明洞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刘瑾为排斥异己,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20余人下狱。兵部主事王守仁(字阳明)挺身而出,抗章救援,被廷杖四十,滴为龙场驿丞(今修文县城即明代龙场驿所在地)。居于龙冈山东洞,世人称阳明洞。 洞口有参天古柏两棵,相传是王阳明亲手所植。龙冈山地势不高,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现存王文成公祠、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等建筑,分别坐落在茂林巨石间。在阳明洞居住近3年期间,他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创立“知行合一”学说,形成以“致良知”为核心的阳明心学,阳明洞也因此被视为王学圣地。 龙岗山地势不高,面积约7万平方米。岩石嶙峋。古树参天。洞前的两株柏树,挺拔苍劲,传为王守仁手植。洞口有明代贵州宣慰使安贵荣题刻:“阳明先生遗爱处”七大字和明御史冯晋卿所立碑右。洞内宽敞明亮。可坐百余人。四壁有石乳凝结而成的象形动植物和日用器皿。阳明别洞的石凳石桌,不假修凿.自然生成。王文成公祠、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分别坐落在茂林巨石间,重檐飞阁,红柱绿瓦,交相辉映。 修文阳明洞
修文阳明洞
从明嘉靖年间(1522一1566)起,龙岗山和贵阳城陆续修建阳明祠、君子亭和阳明书院。清康熙(1662—1722)以后,累经扩建、重修,成为重要的名胜古迹。 1939—1942年,国民党曾在龙岗山文成公相右厢楼下囚禁张学良将军。建国后经多次修缮,成为著名的游览地。 阳明洞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岗碑刻历历在目,山古木参天,翠柏森森,亭阁相映,风景幽雅,奇景宜人。阳明洞洞穴多窍,奇石丛生,洞中有洞,前后贯通,真是别有洞天。这里是王阳明行踪遗迹和张学良囚禁之处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建筑完好,文化内涵丰富。 早在明、清、民国年间就是王学研究者和文人学士经常拜谒游览的佳地。龙岗山上除有阳明洞外,还有王阳明所建龙岗书院、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和后来为纪念他而建的王文成公祠等建筑,还有后人瞻仰阳明洞书刻的许多摩崖碑刻。 蒋介石先生曾经三次到修文到阳明洞参悟,并写下“知行合一”四个字。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谥文成,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后迁居绍兴,世称“阳明先生”。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任刑部、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被梃杖四十,谪为龙场(今修文)驿丞,于正德三年(1508年)忍辱莅任。初到龙场,居无处所,在一天然溶洞内埋头玩味<易经>,洞因名“玩易窝”。尔后移居龙岗山。山腰天生一洞,土民称为“东洞”,洞颇宽敞明亮。自王守仁在此栖身后改称为“阳明小洞天”,习称“阳明洞”。洞顶时有滴水,当地少数民族悯其阴湿,伐木结茅,在洞口右下方为之建屋。 王守仁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名为“何陋轩”。又在洞口左上方修建一小亭,亭子四周栽些竹子。王守仁以竹子具有“君子之德”,将亭名为“君子亭”王守仁谪居龙场三年,潜心“悟道”,成就了他著名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并萌发“致良知”思想,为其后成为著名哲学家奠定了基础。“王学”对我国乃至日本、朝鲜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 王守仁先后在龙场的龙岗书院、贵阳的文明书院聚徒讲学,使“连峰际天”、“飞鸟不通”的“山国”贵州从此人文蔚起,风气大开。对于多民族的贵州来说,王守仁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亦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因此受到各族人民包括上层人士的信赖与善待。在著名的《瘗旅文》中,他谆谆告诫外来者,“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用现代人的话说,便是“你就安心居住在你该住的地方吧,别给这里的村落造成祸害啊!”确实,王守仁很注意民族关系。 他与彝族土司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十分友善,曾两次致书安贵荣,嘱其以大局为重,不要撒减驿站,以免引火烧身。他还受安宣慰之托,撰写《象祠记》。《象祠记》与《瘗旅文》后来都被收入<古文观止>,成了千古绝唱。他离开龙场后,贵州宣慰使安国享亲笔书题“阳明先生遗爱处”,镌于洞口崖壁上,迄今完好无损,备受世人珍惜。
王守仁去世23年后的嘉靖三十年(1551年),巡抚贵州监察御史赵锦将龙岗书院改建为“王文成公祠”,阳明洞因此成了王守仁的重要纪念地。贵阳人早先也都慕名前往修文祭拜,或者面向修文遥拜。后来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在贵阳城东扶风山麓修建阳明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