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云南移民”即卫所军户落籍
同山东省很多地方特别是胶东地区一样,境内还有数量可观的居民口传祖籍“小云南”,一些民间家谱亦有类似记载。然细问“小云南”在何处却又含糊不清,无论乡僻野老,莫能道其原委。关于“小云南”出处,民间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也说法不一,可谓扑朔迷离。
“小云南”确有其地,在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云南”之名,始于2000多年前西汉时所置的云南县。元至元 十一年(1274),云南郡改称云南州,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降云南州为云南县,属大理府。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相传古云南郡治此,土人称为小云南,以别于云南治城云。”
历史上民间居民迁徙是常有的事。但是,包括《明史》在内的很多正史却并无自这个“小云南”向北方大规模迁民的记载。
实际上,“小云南”一说与明朝的卫所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遂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兵13万征伐。平定云南后,这些汉族军士便落籍云南乌撒、毕节一带,驻守乌撒卫等卫所实行军屯。乌撒卫是今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县城所在地。元初置乌撒乌蒙宣慰司,其辖地为今贵州省之威宁、赫章及云南省昭通、鲁甸、彝良等县。乌撒地理位置重要,为从北面进出云南之交通要道,元朝初期即从湖广等地调兵于乌撒屯戍。明洪武十五年正月置乌撒卫,由于当地土司时有谋叛,因而明政府除按常规置卫所军外,还留重兵驻守,这些不属卫所建置的汉族军人据说有10余万人。当年这些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的明军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为数众多的军士与当地女子结婚,其中不乏许多苗族、彝族姑娘,第二代也已长成。
此时,倭寇不断侵扰浙江、山东沿海地区。为加强胶东半岛一带的海防,自洪武中起先后在胶东半岛设置宁海、登州、莱州、靖海、成山、威海、鳌山、大嵩等卫及宁津、奇山、海阳、胶州、雄崖等守御所,这些卫所需屯兵把守,明朝即实施源源不断地从乌撒卫、大理、通海等地调兵的战略。当然位于滇东北的乌撒卫(今滇黔川交界处一带)只是军队调防的一个代表地名,或是云南军户迁移的一个集合地点罢了。
这些受朱元璋派遣出征云南的汉族军士及其家属北归后,先是以设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的鳌山卫等地为主要集散地,然后又被分拨到胶东各卫所,此后又再不断迁徙各地。由于一下子从云南来了这么多人聚居一起,久而久之,当事人和当地人为区别云南而称之为“小云南”是很自然的事。如此说来,境内许多姓氏家谱和口碑流传提及的“小云南”,即是由云南省北归的军户。在东北三省,“小云南说”最为普遍,也被多数人所认同,好多谱书都有记载,并且指出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一带,这实际上是对其先辈祖籍地的叠加和简化记忆。可见,“小云南”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一个移民族群”整体的俚称,类似东北人称山东移民为“小山东”一样。时间久了,“小云南”这样的称呼难免被相当部分人在编家谱或追寻祖源时附会上。
境内居民自称明代来自“小云南”并立村的村庄有14个,这些居民凡称其先祖于明代从“小云南”迁来的,经查都是守御从军落籍的军户,再详查具体地址,多系安徽、江苏两省北部地区迁来,其中多数是跟随朱元璋起兵,后戍边胶东落籍,时间大都是永乐年间。这就与上述当年明军队从乌撒卫调防鳌山卫,然后再调配各卫所,或者落籍为民后逐渐东迁的说法相吻合。也就是说,当初平定云南的军队大多属于朱元璋家乡一带的军人。所以从根上讲,“小云南”移民的祖籍应当还是安徽、江苏一带。
境内明代“小云南”移民有来自本地军户落籍,也有是从军后落籍外地又逐渐迁移境内落户的,还有的是在境内继续析设居住的。境内现在还有很多村庄依然保留所、寨的名称,如:海阳所、东南寨、张家寨、中寨、寨前、北寨、南寨、乳山寨、砦里等。可以看出他们先是落籍某村,然后其后裔又继续分迁。以海阳所为例,当年守御千户所军户落籍后,成为境内姓氏最多的村庄,后来有些军户又迁出在境内他处新立有23个村,迁入他村落户的也有13个村。再如,刘家庄是明永乐年间,刘党由小云南从军海阳守御所任千户职,世袭三代,至弘治年间,刘召由海阳所迁此立村。所后王家庄是明永乐年间,王姓由小云南从军靖海卫,明末迁此建村,等等。
从境内居民的姓氏上来看,不少姓氏也都是来源于军户落籍,他们都是年老退役落籍或裁卫所后,便成了落籍的军屯户。这些军户落籍姓氏涉及境内约100多个村庄。如于姓,境内第一大姓,今约1.6万户,各镇均有分布,以南部沿海各镇和中部的夏村、大孤山两镇为多。其中芦头、水头两村于姓系明永乐年间后由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其后裔析居封赠山、姜家庄等村。其他落籍军户的主要姓氏还有王、刘、李、张、孙、赵、胡、许、陈等,大都是明洪武、永乐年间由小云南从军宁海卫、海阳所落籍,后裔析居境内各村的。
从胶东地区看,在明代移民的浪潮中,军户的迁移落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落籍军户也是境内村落和居民的重要构成部分,为后来境内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移民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明代进入境内的移民,或杂居在原有村落中,或在已湮没村庄旧址及荒芜地带另建新村。大量移民涌入胶东,涌入境内,改变了当地的居民结构,他们与当地民众在文化、心理、习俗上长期交融,培育出了新的文化,孕育了新的文明,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明代“云南”“小云南”移民的大量定居,使境内的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至明洪武二十四年,宁海州(不领县)人口增至9940户76871人。时境内属宁海州南半部,可推算彼时约有4000余户3万余人。明永乐年间,大量军户及其眷属进入境内,朝廷也诏令胶东卫所军户落籍,境内人口又增至约4.5万人。现境内居民85%为元末明初时的迁户后裔。家庭规模和类型也发生变化。至元年间,境内户均人口仅为2.8人,多为一代夫妻户及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二代核心家庭。至明代初年,以二代核心家庭和三代直系家庭为多。明代中期以后,家庭规模又逐渐扩大,三代直系家庭渐成为主流,四世同居家庭渐多。丰厚的人口资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为明清两代境内的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代的移民,基本奠定了境内村庄的规模与类型。元代末年,境内仅有100余村,其中延续至今的仅37村,这些村庄多为居住历史很久的单一亲族的“坐地户”村落,如秦末所建的峒岭村、唐代所建的汤泉村等。境内明代移民最初为一家一户定居,后发展成大家族而形成单一家族村落,亦有由驻军的卫、所官兵落籍发展成单一家族村落和多亲族联合村落。至明末,境内增至近400个村,其中有318个村延续至今。
明朝仍沿袭元朝“里社制”,实行军屯、民屯等移民垦荒制度。每百户为一里,每十户为一甲。境内至今还有不少村庄以“屯”“甲”命名的,如:杨家屯、吴家屯、许家屯、杨家屯、高家屯、朱家屯、陈家屯、张家屯、曲家屯、乳山屯、二甲、三甲、四甲、七甲、八甲、正甲夼、石甲庄等等。
在官方移民中,明政府实施了资助耕牛、种子、舟车和粮食,给钞备农具,三年不征田租等优惠政策,使大批外来的无田贫民有田可种,大大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加上境内依山傍海的优越地理环境,使移民们很快适应,纷纷建村生根,安居乐业,尽快投入生产生活中去,原来村庄湮没、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状况很快得到改变。大片荒地被开垦,变成良田,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社会日益稳定,这对巩固当时的封建统治和发展经济,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同时,这些移民带来了各地不同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与境内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风貌。大规模的官方移民使境内出现了众多的混合居民点,杂姓村庄占了大多数。大家和谐相处,包容谦让,互相交流,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施展着自己的才能。同时各地人都把各自的文化特别是生活习俗带来了,导致这里的民风民俗同胶东其他地方一样,呈现为一种多元混杂的风采。就说过大年(春节)吧,规矩讲究大多是一样的,但也有一些差异。如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和除夕祭天地、敬祖先的时间不一样,有的晚饭前,有的正午夜。大年初一早饭不一样,有的吃面条,意为吃钱串,沿海捕鱼渔民吃宽面条,意为带鱼丰收;有的吃以高粱米为主要内容的干饭,意为年年高;有的吃饺子,还有的吃包子,意为团团圆圆。送年时间不一样,有正月初二落日后或夜间,也有初三早晨或晚上的,所以春节期间鞭炮一直响个不停,各人按照自己的规矩来。正月出门串亲戚的类型、日期安排也不一样。尤其举办婚嫁大事时,双方父母都要在一起认真讨论各自的风俗规矩,唯恐礼道出现差池,商讨结果一般是互相妥协,择其共识,以避免各自的讲究不一致而造成不必要的尴尬、不愉快。由于来自各地移民文化的碰撞,逐渐形成了乳山人包容豪爽的秉性和宽阔胸怀和谐共处的良好品格。乳山人好客大方,如喝酒喜欢与客人同醉,就是婚事做喜饼也是求大质好,以免人家笑话,那种喜饼直径14~16厘米,厚4厘米左右,形圆色正味香,明显区别于邻县。
随着各籍移民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多,境内居民间的文化融合加深,共同的经济利益性增强,在交流之中逐渐形成了与胶东又有共性又独特的交流语言“乳山话”。民间语言发音以及俚语俗谚也多有不同。乳山市西北境崖子、诸往一带,东境冯家、南黄一带,沿海海阳所一带,市中心区域一带的居民,说话发音、声调以及对一些物品的称呼都有一些差异,以致一张口说话,坐地户老居民便能分辨出是那个地方的人。如称谓父亲就有“大”“爹”“爸”等几种称呼。
移民大潮改变了乳山人的观念,他们不再拘束不敢保守,不再满足于几亩地的生活了,而是敢于出去尝试闯荡。以闯关东为代表的出外经商、务工挣钱的人越来越多,长于技艺、见多识广、衣锦还乡成为人们羡慕和效仿的榜样。可以说是大量移民的融入促进了境内“民智大开”,明清以后这里人才辈出,以致“胶东人聪明”(胶东人当然包含乳山人)成为世上不争的事实。仅据民国《牟平县志》不完全记载,从明代永乐至崇祯年间,境内共出现进士2人、举人5人、贡生5人。这些科第出身的人员,分别任知县、县丞、参将、司狱、经历、主事、副使等职。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也算是破了天荒。尤其到了清代,境内崇文尚武之风大盛,良臣勇将和乡贤辈出。
由于“云南、小云南移民”的特殊经历和处境,逐渐影响并形成了乳山人豪爽奔放、文质彬彬、精明好强、耐劳勤俭、克己守序、诚实能干的性格。所以在近代,他们在乳山大地上书写了一幅幅追求正义的农民武装暴动、马列主义的传播与实践、熊熊的抗日烽火、踊跃的参军支前等英勇雄壮的画卷。无怪乎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代,各级部队首长尤其是中央机关警卫部队都喜欢胶东(乳山)的兵,这些性格特征就是多元文化交融积淀的结果。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kerimi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18124551.html
我的微博链接: http://weibo.com/u/264290827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