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堂石窟旅游路线

家乡区县: 锦州市太和区

万佛堂景区大门是一座仿唐建筑,而这座石窟比唐代更久远。北魏吞并后燕,国力日盛,统治者也开始追求文化生活,以构建成熟的和谐社会。北朝读书群体不发达,不似南朝人致力研究佛教经义进行理性争辩,而只以观禅静坐为表达信仰、提升灵魂的方式,于是造就了今天遍布中国北方的众多石窟造像群。万佛堂石窟规模并不大,但是东北地区仅见的。它建造年月比北魏迁都大同后开凿的云冈石窟略早,做工也叫粗糙,但代表了后世博大精深的石窟艺术曾经的童年。一切都还是模糊的憧憬,然而未来的美丽倩影已初具胚胎。
最西边的一座前壁已塌陷的半露石窟,中有座佛一尊,背后火焰纹五彩缤纷,但似后人添色。佛像低头闭目,面带微笑,笑得自然却深沉,那个饱经战乱后暂时安定的时代,人们从中寻得了一丝安慰,连佛像也不经意地流露了这样的心态。佛身和后壁的浮雕都风化严重,看上去如同沙土一样脆弱不堪。不知是本身石质不佳还是后世环境污染造成,然而并不减庙会之日信民们朝拜的热情,佛像身披崭新红袍便是明证。
佛像背后遍布小佛龛及须弥山形象,甚至还有当时建筑的简单模型。最显眼者莫过于一只飞凤展翅昂首,不仅面目略带狰狞,后爪凌厉也类似尚未进化完全的原始鸟。总的来说虽有些幼稚滑稽,但外形更接近真实的禽类,而非后世完全图案化观赏化的吉祥凤凰。
窟顶有株略有残损的莲花,黑黝黝的外表掩盖不了昔日的辉煌。龙门北魏造像中的莲花洞也有更加写实的一株,而眼前这株的莲蓬间竟有几只小小的浮雕飞天环绕。窟顶这些浮雕虽已经面目模糊,但线条流畅细腻,毫无早期浮雕的粗大笨拙之感(如云冈),或许当时的工匠已懂得在细节方面开始精益求精,但整体造像则追求大气。可惜佛像的身体风化,无法知道他的衣纹是否一样如流水般飘逸。
有些石窟中居然有中心柱,和云冈敦煌类似。四面设有佛龛,佛像都很程式化且风化严重,只是柱身铺满的鲜艳装饰更引人注目。一条细小的蟠龙环绕五色火焰般的石柱。
真正符合“万佛”名号的是洞窟内部铺塑的众多佛龛,中间一尊交脚弥勒,是北朝时代常见的造像形态,但现在看来有些像在练习印度瑜伽。或许当时坐禅就多采取这样的姿势。
石窟门外仍见力士模糊的躯体,他们作为佛祖忠诚的卫士已经守护千年,直至身体被风化如斯仍坚守岗位。远古的勇士们,他们曾活跃疆场,虽刀光剑影早已暗淡远去,他们雄健威武的形象却永远刻在了石头上,让后人尽情地去想象和仰慕。
山顶还有坐明清时期的石塔,样子很奇怪,没门没窗没任何雕饰。矗立于大凌河岸,不知是否有镇河妖的作用,或许更像只略有变形的藏传佛教转经轮,在山顶传播着普照的佛光。
大凌河正从山崖下流过,也许在古代水量更为充足,青青佛影倒映水中,倩兮盼兮,更显出佛的空灵。虽然万佛堂已严重风化,仅留部分残存于世,但我们还能从这山川地形寻得一丝线索,遥想曾经的盛世。

奋斗ing(2014-11-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