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乡下过年打年糕也称搡年糕(诸暨方言)。诸暨农家打年糕用的是石臼(有些村/地方也称作捣臼)。先是舂米、淘米,淘好的米夯成年糕粉,然后打糕花,装蒸桶上灶头锅里蒸。糕花蒸熟后倒进石臼中,先用砣碓头(木制大榔头)搡,将一盘散沙似的米粉糅合成一团;一般需要几位青壮年来回好几个回合得挥榔头,经过无数次搡击糕团,最后功到“糕”成。如今,像上述用石臼搡年糕的传统手工制作方式,在诸暨农村已比较少见了,只有少数村落还保持这种手工传统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机器加工。诸暨年糕保持良好的口味,是因为把好了米粉这一关。这米粉是用最好的晚稻米磨成的,早稻米和糯米都不行。乡下经过加工厂师傅们简单的“磨粉、搅拌、蒸熟、倒进搡年糕机器”等几道工序,一条条洁白如银、香气扑鼻、松软可口的年糕即徐徐而出。记得小时候在年糕厂翻年糕,抢着倒入机器的糕花吃,含在嘴里慢慢嚼,能嚼出米香和甘甜,现在回忆起来真是美味极了。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的,除了传统的白年糕,现在还涌现了黑色、紫色、黄色的五彩特色年糕,如黑米年糕,白米年糕,还有玉米年糕,南瓜年糕,还有高粱年糕,荞麦年糕等粗粮年糕。“木卵”一词在诸暨的方言里具有笨蛋、呆头呆脑,武大三粗等的意思,是一个非常有诸暨地方特色的方言词语。善于发现商机、善于捕捉商机的诸暨人将“木卵”两字用在了年糕上,注册了商标,推出了诸暨木卵牌年糕,将诸暨的特色方言与特色美食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年糕的“糕”与“高”字同音,寓意步步高升、生活一年比一年过得好。所以在春节大年初一的早点人们讲究吃年糕,这便是取其“年年高”之意。诸暨年糕无论是煮着、炒着、蒸着、烤着、煨着、煎着,味道皆好,可谓百吃不厌。煮着的家常做法有汤年糕、泡饭年糕;炒着的家常做法有青菜肉丝年糕、雪菜(咸菜)肉丝年糕、大蒜肉丝年糕、梭子蟹炒年糕、腊肉炒年糕、冬笋咸菜炒年糕等等;蒸着的家常做法有桂花芝麻年糕、桂花红糖年糕、芝麻糖水年糕、鳜鱼蒸年糕等等;烤着煨着有油炸年糕、碳烤年糕等;煎着有油炸年糕片等......
每逢新春佳节,诸暨人把年糕作为一种联络感情的礼物来馈赠亲朋好友。它还“飞越关山、远涉重洋”,成了国外众多华侨、华人家庭的餐桌上的美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