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县地处豫东平原,历史悠久,境内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夏王太康曾在此筑城居住,秦初置阳夏县,故太康又有阳夏之称。隋开皇七年,始名太康县,沿袭到今。太康县总面积17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1万亩,总人口134万。历史上以盛产棉花著称,棉花色白如银,故有“银太康”的美誉。近年来,太康县先后获得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高级平原绿 化达标县、全国秸秆养牛十佳示范县、“中国黄牛之乡”、“中国波尔山羊之乡”、“中国常营油桃之乡”等称号。
太康咸牛肉是以本地黄牛宰杀后的肉为主要原料,配以多种佐料腌制而成。宰杀时血要放净,以保证肉色鲜红;剥皮时要细心,以保持肉块完整。皮剥下后,要把整个牛体卸开,一般每头牛卸10块。也就是前腿两块,脖头两块,肋条两块,腰窝两块,后腿两块,全部卸下来后,要用清水洗净,晾透,而后下缸。
下缸时,放一层肉,撒一层盐。盐与肉之比为120,并且盐里最好加少量的火硝,这样能使盐往肉里渍得快。缸装满后,每天翻摔两次。以使牛肉色鲜透明,过盐快而均匀,连续翻摔十几天后,盐水全部浸渍到牛肉块内,把两块牛肋挑出来盖在上面,何时煮何时捞。如果不煮,千万不要再翻动,如果一翻动,肉色由红变绿,味道就不好了,但最好的时机是头年农历10月到来的正月。
煮时,一般用老汤。要滚锅下肉,冷水下肉易中毒。下肉时,肉面朝下,肉泡在水中不能露出水面。花椒、大茴、良姜、豆蔻、白芪、鹿桂等佐料要装在小布袋内,与牛肉一起下锅,先用大火烧,逐步变小火。一小时翻一次,五个小时后肉可煮烂,再翻一次停火。焖两个小时,待肉汤降到50℃时,把汤里的油盛出来,而后捞肉块即可。它以红色透明、肉烂味鲜而闻名于世。
牛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味甘、性平,归脾、胃经;牛肉具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消水肿等功效。老年人将牛肉与仙人掌同食,可起到抗癌止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效果;牛肉加红枣炖服,则有助肌肉生长和促伤口愈合之功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