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位于湖南省北隅,居洞庭湖西北,总面积1346.62平方公里。在这片沃土上,有12个乡镇,385个村和42个社区、居委会,有近70万人口。
南县人被外地人称之为湖南的“犹太人”,这是对南县人智慧的一种赞扬。
南县文化底蕴源头与社会文化表象
南县虽然建置只有百余年,但是早在五至七千年前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1852年前,县境人口多分布在以宋田山、太阳山为主的湖洲高阜之地。藕池溃口后至同治年间,南洲雏成,邻地居民纷纷来南洲种垦。南洲直隶厅初建时,厅境人口有“土籍”与“客籍”之分,“土籍”又称“土著”,以华容、安乡、常德等县籍居民为多,而迁入者称“客籍”。“客籍”总人数益阳占25%,阮江占15%,汉寿;长沙;桃源、岳阳、湘阴;澧县、邵阳;湘乡、善化、宁乡、安乡、浏阳;江西、福建、湖北等六部分人各占10%。 1907年,全县有21149户,123187人(其中女48885人);至1949年有53926户,285474人(其中女138178人);1953年有80985户,364166人(其中女167309人);1985
年有24905O户,590365人(其中女285249人);2005年有226200户,674600人(其中女328600人)。
南县土著居民,除了严、涂、段、孟、丁、洪、张、任、熊、王、程、练、高、吴、闵 白、余、刘、金、施、黄、傅、竺、牛、江、朱、谈、夏、穆、赵、薛、花、孙、陈、谢、贾、徐、倪、邓、云、武、饶届、戴等44姓为明代之前迁入外,清朝初至今因种垦、工作、婚姻迁居南县的姓氏,已有300余。改革开放以来,因婚姻与南县人组成家庭的人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
刘洪涛在其专著《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中指出:“笼统地讲,湘楚文化是湖南区域文化的总称”。南县的文化,无非是传统文化中移民文化的结晶。探寻南县文化底蕴源头,必须要谈到湘楚文化。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分别孕育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大源头一一黄河流域的周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建立在水稻农业基础上的南方荆湘楚文化,是上古时期楚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楚族受封立国之初,熊绎在周成王封给的五十里蛮荒之地上,率领部落在这穷乡僻壤上耕作、繁衍。经过数百年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疆辟境,积聚发展,至楚庄王时,“并国三十六,开地三千里”,终于由弱小蛮邦成为称霸诸侯、眼视齐秦的泱泱大国。楚国在长期的艰苦创业中,不断学习和融合中原华夏文化和南方土著民族文化,创造了鲜明独特的楚文化。楚文化作为单一性的民族文化,虽然逐步融入整个中华民族的大文化范畴,但它的精神气韵却一直渗透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的血脉之中。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在湘楚文化的薰陶、儒染下,南县人的责任意识、献身精神、社会理想,凸显出一种筚路蓝缕、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一种为民造福、为国分忧的爱国情怀,一种尊重自然、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一种质朴淳厚、自信平和的人际关系,一种积弱图强、创新发展的理想世界。南县人,无论是土著和客藉,湘楚文化的精髓或多或少地都在其身上有所反映。南县文化的源头;来自湘楚文化,并在发扬光大。
四方移民陆续迁入,给南县带来了各地的文化、艺术,互相吸收和影响,在以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呈现出多种表象。
历史文化。自新石器时代,南县地域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1978年10月开挖横贯原北河口公社南湖的渠道和次年冬季修复南湖时,在湖底50公分深处,陆续发掘出石斧、石刀、石凿、石砺和陶碗等文物。石器为板岩磨制,器表光滑,锋刃锐利。陶碗呈浅红色,饰有花纹图案,属大溪文化晚期文物。南县还有南平郡和作唐县城遗址。肖城遗址、洪沾古庙遗址、傅家叽古遗址和南宋杨幺水寨遗址武口寨。傅家矶古遗址在县城南7公里处,此为宋时傅姓所修大矶,为常德去岳阳水路中之要埠,以商旅舟船避风之所。历元明清三世而存。
民间文化。南县移民将自己的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艺形式,主要有地花鼓、三棒鼓、蚌舞、竹马、采莲船、山歌、田歌、小调、歇后语等。歇后语多为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义,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洞庭湖的麻雀--见过几个风浪的;扯起风蓬又荡奖--有福不晓得享;洞庭湖里卖浆桩--俏货。
地域文化。南县地域文化从南县人对地名命名上可见一斑:一是以“湖”为名,如红堰湖、三仙湖、光复湖等。二是以“洲”为名,如南州、小白洲、扁担洲等。三是以“人”为名,如德昌公园、杨幺窖、柳毅井、沈公堤等。四是以“花卉、树木”为名,如桂花园、荷花地、青树嘴等。五是以“口”为名:如北河口、中鱼口、麻河口等。六是以“弓”为名:如八百弓、四百弓、九百弓等。七是以“嘴”为名:如乌嘴、八方嘴、班嘴等。八是特色地名:如沭、木力沭;如圻,白马圻;如窖,厂窖;如浃,胭脂浃:如堂,白鹤堂;如堰,小荷堰;如墚,北墚子;如湾,张家湾;如潭,鸡公潭;如铺,文家铺;如总,国字总;如垴、马四恼;如港,龚家港,等等。南县因地处水乡,故有许多特定名称,是在其他地方中从未见到的。这是南县人聪明智慧的体现,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反映。
群团文化。每逢婚嫁、丧葬、贺生、祝寿、春节、端午、中秋等日子,群众大都有群团组织进行演出。建国前多是龙灯、狮舞、蚌舞、地花鼓、三棒鼓、渔鼓、围鼓、弹词、评书、竹马、采莲船、木偶戏、皮影戏、灯谜会、魔术、民间杂技、曲艺等。近年来,多流行放电影,请剧团唱戏、组织歌舞会等。南县是地花鼓窝子,也是花鼓戏的诞生地之一,群众在上述那些日子请有关团体进行文化演出,成为一种时尚。特另是歌厅文化和民间剧团,以及乡镇网络文化,在县内发展迅速。
文化机构。南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建县之初,境内就曾流行花鼓戏、汉剧、京剧、湘剧、歌剧、话剧等。特别是花鼓戏,曾涌现出象胡松华等一批名家。在县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下,县内的戏剧、电影、电视、图书、文艺创作等,都有很大的发展。文化部门在近几年与有关部门联合征文出版的关于反腐倡廉、纪念厂窖惨案六十周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湖西文学》专辑,成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南县人的性格特征与创新精神
说起南县人的性格特征,段祖澍在《南洲厅志草稿》中指出:“耕读陶渔而外,无所事事,勤俭朴实,俨有太古遗风。”段毓云在《乡土笔记》中也写道:“唯农人勤劳,商人坚忍,知识分子互相同化,是其特长之处。”南县人真正的性格特征是生性机敏,不怕艰苦,富于开拓进取精神,接受外地生活方式较快,并以圆通、豁达、热情、清洁而著称于湖湘。
南县人的性格和精神,从传统上说,是出于湘楚文化的熏陶。楚人的先辈祝融,是高辛氏帝喾的火正,职责是观测天象,以正农时,春时“出火”(取出火种)烧荒以备耕种,冬季适时“内火”(保存火种)以备来年启用。他让天地充满光明,他给人类带来希望。因此他是楚人心目中勇于献身、造福人类的神灵。尤其是熊绎率部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成为了人们创业的支柱。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以楚国的兴亡为已任,正道直行,竭诚尽智,死而后已。自屈原之后流放长沙、永州的贾谊,柳宗元等人,忧国忧民,革故鼎新。至近代耀如群星的湖南文化名人和军事家、政治家,特别是姚宏业、段德昌、黄少谷、黄伯云等,集中体现了南县人的一种求索、奋斗、勇敢、牺牲、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异于寻常的精神。这是一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体现。
南县人的聪明才智,从遗传学的角度讲,南县人近百余年来,大多由各地移民组成,并形成-种优秀的婚育文化现象,使南县人具有了优生优育方面的传统优势。南县人在劳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性格,具有了较为稳定的人生态度和行为特征。
南县人时尚。南县人的语言,建置初,是五方杂处,各操土音。随着方言在民间的交流和流传而变化,逐渐演变成了今日的南具话为主体.同时,还有汉寿话(西边话)、华容话(土籍话)、湖北话(北边话)分区并存。南县话一是地域相沿而成,如华容话和汉寿话;二是移民影响,益阳话在清末成为全县流行最广的方言,建国后南县与长沙的交流日增,语言受长沙方言影响很大,变成了近似长沙话的南县话。
南县人精怪。南县人的聪明才智,还体现在待人处事的方面,南县人自己称自己的一些同胞为精怪,这既是对南县人智慧的赞美,又是对南县人狡黠的一种讽喻。南县人下棋,凡是师傅级的人,大都能走一步想到后三步怎么走,这是智慧。南县人做生意,讲究经济效益,大多能赚钱发财。当然,也有在外不讲信用的人。越怪气的人,如果把心眼放在害人方面,那就是“越怪气越害人”。
李阳春在《湘楚文化与文学湘军》一书中指出:“中国地域广袤辽阔,无论山川水土自然地理环境,还是语言风俗政治经济文化,各地之间的人文环境往往迥异,地域文化特征始终以隐性传承的方式存在。”湘楚文化精髓正是在南县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与体现。南县人有着爱国敬祖、尊重客观、勤于探索、富于创新的品格精神。张仪曾说:“几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史记·张仪传》)。楚庄王在确立了楚国的霸业后曾阅兵于周郊,他竟敢斗胆询问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这虽有轻慢狂妄之嫌,但楚民族的艰苦创业、不甘落后的精神,却是永远值得继承和光大的。
南县人隐性传承了楚民族的性格特征,敢于创业,勇于创业,把自己的创新精神融入社会之中,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南县大曲酒厂、南县顺祥水产、南县克明面业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南县还有湖南橡塑密封件厂是省内最大的工艺橡胶制品厂家之一;洞庭防水材料施工公司是湖南省防水材料的定点生产专业单位,系省内著名商标。全县有20种产品被评为国优部优产品。县内乡镇企业、商办企业、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壮大,成为县乡两级支柱产业与财源。这就是湘楚文化孕育出的南县人,利用自身的创业和创新精神,在市场经济下创造的丰硕经济成果。
后 记
南县人的祖先敢于博采众长,夷夏相变,湘楚文化正是南县文化的主流源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史记·楚世家》)时的积弱图强、艰苦创业精神,正是今天振兴南县经济、创建文化强县所需要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资源。湘楚文化孕育了南县人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创业和创新精神,用自己的独特的智慧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