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日,客家人有“嬲秋”的习俗,即男女均不下地,大家都休息、饮宴一天,否则就要惊犯了秋神,就要歉收甚至无收成。清乾隆《嘉应州志》载:“立秋日,不操作,妇女不采园蔬,谓之歇秋。秋收也,不歇,忌触秋则无收之云。”
“嬲”,在汉语词典、辞书中读音为“鸟”,词义为“纠缠”、“戏弄”。在客语中,“嬲”音同“嫽”,读为“聊”(liáo或liào)。但客语“嫽”的词义仍非美好、相扰、戏弄,而应解释为休息、休闲,停止劳动与生产。如:“今天系秋日(立秋),大家唔上工,在家里坐嬲。”又如山歌词:“坐下来,嬲下来,嬲到两人心花开。”
梅县、兴宁、大埔等乡村都有“过秋节”的习俗。过秋节又叫“做秋”。这时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已基本结束,进入相对农闲的季节,人们辛苦了一个多月,正是该休整的时候。“秋”在此处是客家话“完了、好了”的意思。既然农事做完了做好了,就要庆祝一番。次日,人们不干田园活,家家都踏(舂)新米粄,煮汤圆或蒸味酵粄,有的杀鸡鸭或买猪肉、牛肉过秋日。俗语云:“秋日冇踏粄,心舅眼耿耿。”
兴宁秋日风俗是子姜炒子鸭,此菜为兴宁人秋日应节菜。至于做法就不再赘述,反正回到家妈妈已经弄好的了。在此再次说声妈妈辛苦了!
旧时客家人过秋节时,常举行游神活动。其中影响较大者是梅县松源等地的“扛公王”活动。“扛公王”在当地称为过月半。从立秋之日起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底,各姓村庄轮流过月半。在这段时间,各村轮流扛龙源公王出游,非常隆重。在扛公王的前几日,各村派代表到宫内商议,决定迎神日期和神像的具体分配,然后回村通知并转告各自亲友,请他们届时前来参加庆祝活动。扛公王那天,人们身穿新衣新鞋,头戴新帽,有的还化彩妆穿戏服。全村人组成长长的迎神队伍,擎着红黑两面大旗,高举“回避”、“肃静”牌,灯笼、锣鼓、吹笛手等紧跟其后,龙旗、彩旗护卫,一路大闹八音,游戏取乐,好不热闹。公王进村后,先到每一屋停一下,供村民祭拜,然后放到祖宗祠堂,住两至三天。最后一天叫“敬公王”,早晨要举行盛大的祭礼,宣读“祝文”,寓春祈秋报之意,然后全村人将公王送回龙源宫。
客家立秋多有禁忌,大多数客家地区忌夜间立秋。俗谚云:“瞎目秋(指夜间立秋),番薯芋里有;光目秋(指白天立秋),米谷有。”就是说,夜间立秋的话,是年只有番薯、芋头等杂粮可丰收,而白日立秋则可五谷丰登。
忌立秋打雷。如赣南、闽西、梅州、惠州等地客家均有谚云:“雷打秋,对半收。”即如果在立秋到来之际,天上打雷,就是晚稻歉收的不祥预兆。有些地区则言:“秋打雷,捶打捶;雷打秋,再好禾苗得半收。”就是说如果立秋后才打雷,则预示丰收(捶打捶是粮食多的样子);如果立秋前打雷,则晚稻水稻秧苗长势再好也没用,收成不好(多秕谷)。
忌立秋日下雨。客家谚云:“立秋有雨秋不干。”如果立秋日下雨,则整个秋季不干爽,是晚稻烂秧的歉收之兆。
我的能力秀首页:http://www.wm23.cn/qing_ting
我的梧桐子首页http://www.wutongzi.com/uc/52327632.html
我的新浪博客首页:http://blog.sina.com.cn/u/2614103614
我的新浪微博首页:http://weibo.com/u/261410361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