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湖北(九)
面窝
面窝,在荆州地区称为油香是湖北人,尤其是武汉和荆州人爱吃的早点之一。作为武汉的面窝特色风味小吃,面窝始制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家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做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
在武昌自由路的户部巷,谢荣德炸的面窝,配料讲究,用的是优质大米,掺一定比例的糯米,用香麻油,加葱花、芝麻、姜末作料。他不惜工本,做出的面窝自然与众不同,一投入油锅就香味四溢,吃起来更是焦脆适度、香酥并重,因而被人们誉为谢氏面窝。
“云梦鱼面”是用面粉及青鱼、鲤鱼(或草鱼)鱼肉为主料制作而成食品,是湖北地区的名吃。主产于湖北省云梦县,并因此而得名。这种食品营养十分丰富,食之易于消化吸收,并具有温补益气的作用,被人们美誉为“长寿面”。
“云梦鱼面”始产于清道光年间,历史悠久。云梦鱼面选用“白鹤分流”之鱼,桂花潭中之水,新麦上等面粉及芝麻香油等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白如银、细如丝,故又称“银丝鱼面”。它有两种吃法,一种是面条做成后即时煮熟,加上佐料,即可进食;另一种是面条做成后晒干包装起来,可以长期贮存,吃时煮熟即可。
云梦鱼面作为地方传统特色面食,早已驰名遐迩。 该产品营养丰富,风味独特,鲜美可口,诚为食用之佳肴,馈赠之佳品。1915年,云梦鱼面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加特产比赛获优质银牌奖,产品畅销全国及国际市场。
秭归粽子,是宜昌秭归县有名的特色小吃,又称秭归清水粽子,色晶莹洁白,质地柔糯,具芦叶香味,清甜爽口。在屈原故里秭归县,每年端午节都以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这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当地人在制作粽子时,还特意在粽子内放一红枣,并编唱着一首别致的《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白,半世煎熬",以此来纪念含冤负屈而死的屈原。
做法
1.将糯米洗净沥干。芦苇叶剪去根蒂和尖梢,再剪成约33厘米长的片,放入旺火沸水锅中煮,煮至呈黄色时捞出,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净。三张叶一扎,十字交叉,一层层地码放整齐,芦草剪成约1.6米长的段,洗净挽结晒干,放沸水中烫软,晾于备用。
2.取芦叶三张置左手掌中撑开,下面两片叶重叠约宽8厘米,上面一片叶在两张叶交缝处压实,左右相折卷成三角圆锥形,每个放入糯米27.5克、红枣1个,按压结实,将余叶向上封口,左手虎口夹紧,顺势从右向左,卷包成菱形粽子,用芦草扎紧,依此法一一包完。
3.锅置旺火上,将包好的粽子依次码入碗内,再加清水浸没,约煮1小时,见水渐干时,再加入清水浸没,继续煮1小时。熟后出锅,先放入清水中冲凉,再放冷水中浸漂,食时取出,解绳去叶,盛盘撒上白糖即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