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遗址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丹徒区

断山墩遗址—江苏文物考古 

位于丹徒区丁岗镇平昌村东南的断山墩遗址,面积247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达4米,西周春秋时代的遗存极丰富,是目前发现的苏南地区最大一个村落遗址。   考古发掘中,曾出土多种纹饰的夹砂红陶和灰陶及少量原始青瓷。遗址中发现夯土台基和柱础等建筑遗存,并发现埋有人的骨架。此外还发现鹿角、象牙、牛牙、猪牙和石斧、网坠、纺轮等生产工具以及兵器,特别是铜剑。   考证推定,断山墩早期相对年代约为西周前期至春秋时期。该遗址为镇江地区吴文化重要遗存。1982年,断山墩遗址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镇江境内众多遗址中级别最高的一座。

圌山炮台遗址—江苏文物考古

圌(念chui二声)山炮台,在丹徒县大港东十七里五峰山下。
历史上圌山设防,早在唐代有圌山戍(公元677年);宋代设圌山寨;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阻击倭寇内侵,在圌山添设游兵;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江苏巡抚张楷在此建立圌山营。道光二十年(1840年)清政府在圌山设置江防炮台抗击英国侵入者。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七年,清政府利用原抗英炮台旧址,曾三次修置炮台,改换进口前膛钢炮。光绪十八年在大矶头新建圆式炮台四座,仿造二百五十磅子阿母斯脱郎后膛大炮四尊,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一年于五峰山顶增设快炮台。

江苏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

英国领事馆旧址是座19世纪后半叶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镇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这里修建了英国领事馆。光绪15年(1889)正月初六,由于英国人无端殴打中国小贩,数千被激怒的镇江民众愤而焚烧了领事馆。现在的主楼是清政府赔款于1890年重建的。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镇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结束了英帝国主义在镇江享有的特权。
从建筑形制看,原英国领事馆系欧洲古典建筑的变形,也称“东印度式”建筑,是一组由五幢房子组成的建筑群。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墙壁用青砖夹红砖叠砌而成,勾白色灯草缝,钢质黑色瓦楞屋面。办公楼东立面的二三层有券廊,每层五个拱券,顶端中央的横额上刻有“1890”字样。领事馆的其他四幢建筑分别是当时的工部局巡捕房、正副领事和职工宿舍以及各种服务设施。领事住宅由东、西两楼组合而成。西楼三层,东楼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两楼檐高9米,用通道连接,屋面铺钢质黑色大波瓦,上面设有老虎窗。青砖墙壁,勾白色灯草缝,外面的门窗上下用红砖做装饰腰线,正面大跨度门窗上有弧形红砖拱券,在拱角处设两根圆形石立柱,起支撑和装饰作用。整个建筑显得端庄而典雅。
英国领事馆旧址现属镇江博物馆。馆内珍藏着不同时代的文物3万余件套,如西周时的鸳鸯尊、春秋时的双螭首三轮铜盘、东吴时的青瓷罐、唐代的“论语”玉烛、宋代的影青雕塑孩儿瓷枕、禹迹图碑、绢本南京府县地图、金棺银椁、元代的青花瓷器、明代的《杏元雅集图》等等稀世珍宝。
珍贵的文物和建筑艺术,以及近代史上那一幕幕令人感慨的往事,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人慕名而来。
主楼前的雕塑叫“宜侯夨簋雕像”。两位古代荆蛮族妇女托举的就是代表镇江历史的最早的象征“宜侯夨簋”。镇江历史上曾先后称为朱方、谷阳、丹徒、京口、南徐、润州。而“宜”则是镇江一带最早使用过的地名。今天的镇江一带是周康王时封给宜侯的领地。宜侯夨簋是1954年在镇江东郊大港烟墩山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底部有12行铭文,计126字,能辨认出的有118字。郭沫若、唐兰等著名考古专家认为,宜是地名,侯是封号,夨是人名,指吴国君主仲雍的曾孙吴国第五尧国事周章,簋是指圆口四耳的器具。铭文记载了周康王时大封典的情况和宜地的历史。

我的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15227810.html                                   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 http://wm23.cn/wxcupeiyue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py15715287873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303847047

 

 

风莫(2014-11-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