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迹寻访
关中院落杨公馆
1983年11月26日,在蒲城县城东槐院巷29号,为了纪念杨虎城将军90周年诞辰,弘扬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蒲城县人民政府特以杨虎城将军旧居为址正式成立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又称“杨公馆”。
杨公馆始建于1943年,是一个典型的关中四进式院落,整座建筑、院落布局典雅简洁、浑然一体,体现出杨虎城将军朴实无华的品质和崇高的气节。
纪念馆共设大小展室七个,分别展有杨将军生平的珍贵历史照片和连环画,内容丰富,翔实地记录了其一生的战斗历程。特设有西安事变专题展室,以及杨将军生前用过的桌、椅、床、柜等生活用具,作战兵械等部分实物,还有杨将军母亲用过的部分生活用具和其60寿辰时亲朋赠送的部分礼品。在众多条幅、屏风等珍贵文物中,尤为注目的是杨将军与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事变前夕互赠的条幅“勿忘国耻”、“为国努力”,使人不由得想起1936年那可歌可泣的一幕。
在杨将军所有的家具里面,最特别的要数床,一般人都很忌讳床对着镜子,床边有镜子。但是这张床恰恰相反,四个面,三面都有镜子。这或许是将军警戒自身,无论脸朝哪边,都能看到外面的动静,也或许是杨将军特意为自己量身定做。
在院内的墙壁上分别雕刻了“福”、“寿”两字。“福”字相传是宋代陈抟老祖与赵匡胤在华山东峰下棋时所写。其字左偏旁上点,被有意夸张,强行美化,形如一只昂首翘尾,振翅欲飞的凤凰。凝视该字,温馨秀美,回味无穷,用该字砖雕作为装饰,含有为杨母及全家祈福并旌表教子有方之意。“寿”字结构独特,含蓄内向,意境深邃,该字体形奥妙,上部酷似虎字,又像忠字,下部又如一个甘字,因而该字寓有杨虎城将军乃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爱憎分明的一员虎将之意。蒲城孙镇甘北村是杨虎城将军的出生地,该字甘字部位稳托于下,根基稳固,耐人寻味。
兴教育修水利
1930年,杨虎城由于“北伐”战功卓着,被任命为陕西省政府主席兼十七路军总指挥。在此期间,他为关中老百姓办了两件大好事。
一件是兴修水利。关中着名的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三大渠,就是他主持修建起来的,现在已惠及百姓。
杨虎城农民出身,重农、亲农的观念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之中。为发展陕西、消除百姓年馑灾害,他提出兴修水利,推举当时的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修建泾惠渠。为筹措资金,杨虎城积极运作,拨专款支持,甚至不惜缩减军费。杨虎城兴修关中水利之辉煌,在于使千年历史名渠涅盘重生。同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水利理论和工程技术及建筑材料,也为现代水利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另一件就是发展教育。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蒲城县省级重点高中尧山中学,以及尧山小学、甘北小学、孙镇初中等,都是他担任省政府主席时,先后筹资创建起来的。这些学校就是他“兴学救国”的历史见证。
杨虎城出身寒门,幼时失学,后事军旅,深感知识缺少的苦衷,因此办学心切,为社会教育劳其心志。
人情轶事
人物访谈
渭南名片:虎城将军影响力在哪?
杨虎城纪念馆馆长牛加林: 1936年,杨虎城和张学良两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从1983年11月,杨馆对外开放以来,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师生、部队官兵、游客络绎不绝。陕西各地的游客,只要来蒲城,肯定来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参观。他们对杨虎城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敬佩和高度赞扬。
1997年,杨虎城将军纪念馆被中共陕西省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共青团陕西省委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国家四部委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免费开放单位。现已拟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弹孔印证“蒲城兵变”
在杨公馆一进大门的墙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厚实的墙壁上有一处凹进墙体内的弹孔。这处弹孔后面隐藏着一件鲜为人知的兵变事件——蒲城兵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被送回南京遭软禁,国民党中央军不日便西进控制华阴、华县。为了加强关中东部防务,杨虎城将驻守彬县、乾县一带的东北军骑兵第六师刘桂五部、第十师檀自新部于1937年1月8日调至蒲城。檀自新是个素存野心、道德败坏的土匪,后被蒋介石以50万元现大洋利诱收买,遂叛张、杨而投蒋。在蒋介石向西安施加压力,决定实施“解决陕西方案”彻底瓦解东北军和西北军武装力量时,檀与蒋的部下勾结更加紧密,这种异常动迹被杨将军察觉。2月3日清晨,檀师已在街头集合,佯装马上出发,但实际上是实施兵变部署,并以宴会的名义在蒲城文庙控制了杨将军身边的一些要员。炮声响起后,事先伪装布置在杨虎城公馆门前空院子的檀师叛军开枪打死了公馆门口的哨兵,入室大肆抢劫,杨母孙一莲遂遭软禁作为人质。叛军企图迫使杨虎城不敢动用武力,并放弃抗日救国主张。据说当时在门口开了三枪,一枪打死了一名警卫,另外两枪就留在那面墙上,现在被王震的题词牌板遮挡。杨将军识破了他们的阴谋,冒着母亲随时被叛军杀害的危险,依然坚持和共产党密切合作,继续处理西安事变后遗留下来的部分问题。杨母脱离险境后,全家就离开蒲城老家,迁居到三原县东里堡村,但这两个弹孔却永远留了下来,成为了永远的历史见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