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特色:
龙泉寺东接翠屏,西连五寨,南接封龙,北临滹沱。金、元、明、清都曾修葺续建,形成了寺、殿、庙、亭遥相呼应,井、泉、池、碑完整奇特的古建筑群。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题咏甚多,金著名诗人元好问曾有“登高都说龙山好,以此龙泉是胜游”之佳句。
景区内峰峦层叠,丘壑起伏,纵横绵延,林果树木参差披秀,野花芳草覆盖山川,到处风景如画,四季景色宜人。建有鸳鸯亭、响碑亭等建筑,这里还有经幢等省级文物。
龙泉寺寺院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又称方丈院)古朴典雅的大雄宝殿前池水清澈见底,鱼儿轻盈畅游;造型奇特的龙王堂顶梁柱上雕塑的五条彩龙,倒映在龙池中,波光粼粼,翩翩起舞;龙王堂后面山坡石壁上伸出“龙头”,清纯的泉水从龙口源源流出。
下院(又称接引院)建有接引殿、大雄宝殿,还有祖师殿、伽蓝殿、药师殿、法华塔、报恩塔、九龙壁、五观堂、东西配楼等组成,整个建筑宏伟壮观。
今日龙泉古寺,交通方便、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山绿水清、自然景色优美而秀丽,为鹿泉八景之首;寺内山路洁净畅通、殿堂林立、庙宇庄严,道场清净,形成了殿、庙、亭、塔遥相呼应,井、泉、池、碑古朴奇特,古今建筑相互交融,合璧生辉。
建筑:
龙泉寺位於龙泉山中,山势呈南北走向,脊脉东侧有一圈椅状的山坳,形成了「山里寺」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建筑群中的景点或景物有山门、大雄宝殿、龙井、龙爪槐和龙王堂等。山门又称「天王阁」,内有四大天王塑像。山门东、西侧有钟鼓楼。由山门向北过桥,即到寺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亦称「世尊殿」,殿内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塑像,东西两侧为十八罗汉。释迦牟尼佛背面墙壁上有一尊观音像,观音头戴宝冠,身披缨络,足踩宝莲,神态雅静,体姿庄严。
过大雄宝殿,即到寺院後院。院中有一眼约二米深的小井,井口直径○.五米左右。地面至井水面约一米,井水清澈见底,洪涝之年满而不溢,乾旱之年盈而不涸,数百年来,不枯不竭,遂称「龙井」。昔日寺院百名僧人生活用水,皆用此井,时逢庙会,可供上千人饮用。夏季,井水清爽甘冽,饮之沁人肺腑;冬季,井水温暖甘暖,饮之不觉齿寒;平时常饮,回味绵长,心舒气顺。据碑文所载,龙井水「冬夏异色,其味甘冽,可以疗疾」。据有关部门化验,龙井水含有十六种元素,其中有防癌抗癌的微量元素硒等。饮龙井水对肠胃也大有裨益。
从龙泉寺西登山,途中有一巨石傲然矗立,犹如斧劈刀削,形如巨锥,人称「海锥石」。据传,从前寺中僧人站在海锥石上,吹起螺号,可向正定城内隆兴寺报警。
景观:
龙井西侧有一棵奇特古槐,它老态龙锺,树干弯曲,树皮斑纹似鱼鳞、像龙绕、但枝条虬动、绿叶婆娑,故名「龙爪槐」。相传很久以前,古槐树高十丈,树干十围,後为蛇精所附,常伤人畜。青龙闻之,怒不可遏,兴云播雨,雷劈古槐,毙蛇而去。後树复苏遂成龙爪之形。其实龙爪槐是中国槐的个品一种,因其形态奇特,人们遂以神话,来弘扬正义,惩治邪恶,以示一种美好愿望。
龙泉寺西北角有「龙王堂」,殿堂内有龙母、四海龙王、雷公、雷母和风婆娘娘等朔像。神案前殿中央有一个六角形水池,名曰「龙池」。池水清澈见底,上有红、黄、蓝、白、黑五条雕塑彩龙附於梁上,府观龙池,五条倒影,张牙舞爪,若飞若动,光怪陆离,堪称奇观。龙池之水源於堂後龙泉,泉水从岩壁裂隙中涌出,通过石雕龙头注入暗道,引进殿内龙池。据说,若夜宿龙泉寺院,夜深人静之时能听到淅淅沥沥的雨声,如出户观看,却是满天星斗,不见雨滴。如寻声追索,原来是龙泉飞吐之音。「更有龙池施夜雨」成为鹿邑(猎鹿)八景之一。
龙泉寺的龙井、龙爪槐、龙池、龙泉景观,皆冠以「龙」字,而龙又与这里水质优良的泉水有关,龙泉由此得名。古人在此建寺,香火因此而更加兴盛。
乘车路线:
1、乘旅游7路,终点即到龙泉寺。
途经站点:龙泉寺 → 韩庄 → 磷肥厂 → 小车行 → 小宋楼 → 龙泉花园 → 南庄 → 大车行 → 旺贝特服饰 → 台头(双凤山) → 台头北口 → 苑东街南口 → 龙岗西区 → 君晓家园 → 西二环槐安路口 → 顺美华庭 → 省林业局 → 谊联街南口 → 审计厅(妇幼保健院) → 华石宾馆 → 工农路民心河 → 草场街小学 → 民心广场 → 省三院 → 省建行 → 自强路东口
2、西王乘304路,终点即为龙泉寺。
途经站点:龙泉寺站-韩庄站-磷肥厂站-小车行站-庄窠站-小宋楼站-龙泉花园站-南庄站-大车行站-槐安路南站-上庄镇中学站-上庄站-上庄镇政府站-三五一四厂站-电缆厂站-华柴站-张营站-西王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