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从扬子晚报报道一篇文章中找到的一张图。也正是我的家乡,海安。
虽说是我从小长大一直呆的地方,却是陌生又熟悉。最近参加这项比赛,才去慢慢了解离我最近的城市。
海安,地处黄海之滨的苏中平原,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东临黄海,南望长江,是苏中水陆交通要冲。这里有历史悠久的青墩文化遗址,有享誉全国的角斜红旗民兵团,这里有诗情画意的里下河风光;这里,更被称作江海文明的发源地。
这是风光无限的里下河。
四年前,首届河豚节的成功举办,让“海安”这个在中国浩瀚的版图上曾默默无闻的名字,仿佛在一夜间为世人知晓。
四年前也是眼下春暖花开的时节,单晓鸣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于此云集的共和国精英们听说过海安的竟然很少,但却知道中洋集团的无毒河豚。回到海安,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就确立了办、并且要办大办好河豚节的信心。
于是,有着几千年美食文化历史的河豚,和可追溯亘古的海安,从20年前那群以中洋集团董事长钱晓明为首的海安人着手研究河豚控毒时的相遇,开始了它们宿命般的缠绵。
曾几何时,那鲜名自古远扬,却长久以来带着“毒物”的枷锁,而只能在旧时诗文和饕餮者窃谈中找寻慰藉的河豚,终可登堂入室被张扬于电视和报章。而一块“海安——中国河豚之乡”的牌匾,更为在江海之间飘摇了几千载的鱼儿,找到了家乡。
至于海安,首届河豚节带来的人气让时任县长的单晓鸣至今难忘。“客如潮涌”之后,海安为世人所知的除了满城豚香,更有那一直被海安人视作文化之根和精神图腾 的古青墩;那在战火中淬炼出的七战七捷红色遗存;那仅论成就实在不输侪辈的装备制造、丝绸纺织、新兴产业、现代建筑;和那青石板、城中河的可餐秀色……
当然,还有中洋。那里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河豚鱼生态养殖基地,农业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河豚鱼良种场基地。全国市场上销售的河豚鱼约八成来自“中洋”,多达650余万尾。
枢纽海安,物流天下。海安将大手笔规划建设商贸物流中心,推进产城融合,构建以现代物流业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等文化产业为补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努力打造立足苏中、辐射华东、“公铁水”一体化综合效应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物流基地。
如今更是让我这个土生土长却在异地的海安人吃惊,金砖大楼、海安花鼓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