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锡(1981~1977年),河南省偃师县高龙镇人。他出身贫农家庭。1936年考入省立洛阳师范学校。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到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曾先后任中共宜阳县书记、新安县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等职。1963年当选为中共河南省委委员。1972年调河南省农林局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赵天锡在许昌工作20年,工作勤恳,作风端正。他差不多每年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基层蹲点搞调查,依第一手材料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指导工作。在他及地委其他同志领导下,许昌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水利建设、植树造林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他在调查研究中善于发现问题,抓典型,总结经验,有些经验都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赞扬。1955年农村合作化运动中,许昌地委总结推广了郏县大李庄乡“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毛泽东看到这个材料后,与1995年9月批示在全国推广。1955年10月,毛泽东对《许昌地区的办社辅导团》一文写了按语:“这个经验很好,各地可以仿行”。1958年5月,赵天锡和长葛县委书记吕炳光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毛泽东主席听了许昌地区长葛县关于《土地大翻身,争取亩产八百斤》的发言,称赞长葛县的做法是“一大发明”,要求各地学习。同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来到许昌地区,当视察了襄城县产烟区后,高度称赞襄城县为“烟叶王国”。1958年“大跃进”后,赵天锡针对许昌地区牲畜头数骤减的情况,研究制定了牲畜“分槽喂养”、“繁殖一头幼畜奖励一条牛腿”的措施。这项措施贯彻实施后,许昌地区畜牧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赵天锡时刻关心着全区几百万群众的生活问题,在三年困难时期,他号召各级党政机关紧缩一切开支,和群众同舟共济,不许留“小金库”、“小粮库”,把钱、粮全部分给群众。每遇灾害性天气,他总是及时派工作组下去为群众排忧解难。他还亲自到重灾区,解决群众衣、食、住、行和治病困难的问题。1963年8月上旬,许昌地区连降暴雨,鄢陵县南坞一带一片汪洋。赵天锡立即乘着简易木船,前往南坞指挥抢救救灾。春节到了,灾区有些群众过不了年,他通知各级党委派人慰问,发放救济款,增加供应粮,调剂品种,让每个群众都吃上几顿白面饺子。70年代初许昌地方铁路通车前,豫东各县烧煤困难。农闲时,每天都有大批农民路过许昌往禹县拉煤,沿途喝开水啃干馍,夜间守着架子车露宿街头。赵天锡看到这种情景,心情很沉重,马上通知地区直属机关及沿途县、市在公路两旁搭棚子,设立加工干馍、干面的服务店,为拉煤农民的温饱提供方便条件。
赵天锡平易近人,下乡搞调查研究时总是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干部群众都亲切地叫他“老赵”,原和他说心里话,在机关,不论领导或一般干部,他一接触总是问长问短,和蔼可亲。他身为地区的高级干部,从不搞特殊化,更不以权谋私。他从不用公款请客送礼,到省里开会,除紧急情况外都乘坐火车,不让派车解送,他说这样可以多接触群众。他家三代七口人,一直和一般干部一样,住在两间平房里,家里生活供应和市民同等。
在连续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赵天锡因工作劳累,高血压、糖尿病逐渐加重。他忍受着疾病折磨,忘我工作,仍然坚持下乡调查研究,坚持自己写讲话稿和总结报告。为了少去医院检查病情,他自己学量血压,给自己打针。
“文化大革命”中,赵天锡的身心受到很大摧残,在他身处逆境时,对来找他提供其他同志证明材料的人,总是本着对党、对同志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提供证明材料。他多次顶着一些外调人员的威胁和种种压力,坚持党性原则,没有提供过诬陷任何同志的伪证。
1975年9月,赵天锡患了偏瘫,1977年6月10日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
网络营销主页: http://www.wm23.cn/chenxing27
我的梧桐子个人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04937261.html
我的新浪微博主页: http://m.weibo.cn/u/3951442959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