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福安棠溪老油坊

家乡区县: 福建省福安市

笔者来到福安潭头镇棠溪村探寻老油坊古老而又神奇的原始压榨工艺。棠溪村位于交溪的上游。古时“溪遛船”可顺着交溪逆流而上停驻于此,便捷的水上交通成就了旧日棠溪成为繁华的山区物资集散地,最多时,沿着溪岸坐落有二十多间老油坊,一些邻近乡镇甚至泰顺等地的人都将油籽送到这里加工。如今老油坊大多破败不堪,仅存的油坊位于棠溪边两树相互寄生的龙(榕)凤(枫)呈祥古树旁。

“砰,砰,砰……”

富有节奏的撞击声穿透棠溪村的上空。村里的人每每听到这个声音,都知道村里的油坊开榨了。

果仁得上灶蒸一个昼夜

昔日棠溪村最令外乡人眼红的,就是漫山遍野的油茶树。寒露一过,油茶就到了收获的季节。从农历十一月开始,乡亲们便带着丰收的茶籽聚集到这里榨油,享受着收获的快乐。老油坊临溪而建,踏入油坊,昏黄的灯光下,漆黑的横梁、古旧的碾车、樟木的油床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农历祭灶前后,油坊开榨了

老油坊榨油从选料到做工都十分讲究。其中包括选茶子、晒茶子、磨坯、蒸坯、包坨、压榨、沉淀七道工序。榨油得先用文火将焙笼里的榛果仁蒸熟。经过一昼夜的蒸烤,榛果仁被烘烤得冒着袅袅烟气。接下来,就是将榛果仁用车碾碎。村里人介绍,古时的油坊是用流水供给作动力,后来村里有了电,开始用电动马达带动。榨油坊的发展也见证了棠溪与时代进步紧密相连。

金黄茶油寄托着农家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果仁碾碎后得再上灶蒸一个小时。烟雾缭绕间,坚硬的榛果仁慢慢变软了,木甑里渐渐飘出浓浓的清香。这时师傅正好歇息完毕,他把织好的稻草筋摊开放置一个铁箍里,再将蒸熟的油料舀入,等料舀足了,裹紧稻秆,将油饼均匀地踩实压成圆饼,再一块叠着一块交给打油师傅。

打油是个辛苦活,费时又费力

村里最老的榨油师傅陈柱波见证了棠溪村近半个世纪的榨油历史。一到开榨季节,他就放下手头的活计重拾榨油手艺。油坊里,他一边麻利地用手托起茶麸饼装入油床,一边介绍:“以前榨油得从农历十一月持续到次年的四月,村里人都提前把榨油的日期定好。今天张三家,明天是李四家,后天王五家,一季下来得榨100多担茶籽,而现在,村里茶油种植面积只剩下几千亩,一季只能加工30多担。”

咿咿呀呀的碾车仿佛在诉说沧桑的历史

打油是个力气活,全靠师傅抡开臂膀,用锤不断敲打,使木楔挤靠夹板。渐渐地,榨油器的茶麸饼铁箍上晶莹剔透、色泽金黄的茶油开始渗透出来了。“滴哒滴哒”,茶油像雨丝一样流进铁油桶里。 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油师傅用这种原始的榨油方式榨取茶油,粗犷中带着豪放,伴随着“砰、砰、砰”的撞击声,简直成了山村最朴素的交响。

师傅修整稻草筋

老师傅说,一柄油锤9公斤重,榨一槽油要击锤200多次,土榨油的手艺已经没有人爱学了。随着现代化机器榨油技术的出现,油坊只能勉强维持。

福安土壤酸碱度适中,榛子出油率高。手工压榨的茶油油质清纯,入口香爽,周边的村民几乎都吃棠溪产的油,还有很多外地人大老远跑来买油,就图个纯手工制作。一些人认为,棠溪老油坊传承至今十分罕见。它使用机械杠杆原理,设备和工艺一直沿用至今非常少见。老油坊里的油梁、磨盘、木滑轮、水磨车、油床等生产设备传承几十年,属于物质文化遗产;而手工榨油的整套生产工艺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它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物,在福安极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具有较高的文物鉴赏价值和旅游观光意义。

肖霞(2014-11-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