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大云寺(二)

家乡区县: 陕西省商州区

美丽的商洛大云寺(二)

      大云寺把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供于一殿,称“三大士殿”,这在佛寺规制上是比较别致的;这或许也是武则天的“别出心裁”。按照佛典的解释,“大士”是菩萨的统称,菩萨品位仅次于佛,而观音和文殊、普贤三菩萨,虽已达到佛的境界,由于她们立誓要普救世上一切受苦众生,方愿成佛;然世间苦难无穷无尽,他们也就只好永远屈居菩萨之位。为了彰扬这三位菩萨的功德,所以称其为“大士”,以便同一般菩萨有所区别。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曾改革科举制度,首开“女科取士”,她把中国最有影响的三位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封为“大士”,也是为了利用民间信仰,为她这个“弥勒佛”服务。这是复修三大士像。上坐的是观音大士,两旁立的是善财童子和龙女。骑狮的是文殊大士,骑象的是普贤大士。
          这幅图叫《佛教中道图》。《佛教中道图》概括了大乘教和小乘教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要求人努力去恶从善,净化本性,改良“种子”,提升命运。如果众生都能发挥人性的光辉,众善奉行,诸恶莫做,则“娑婆国土”也就转化成“极乐世界”了。
画在大士殿的西墙上的这幅画叫《家家观世音》,它的引申又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画的内容是人生追求的10个档次:吃饭、穿衣、住房、成婚、车门、仆从、当官、当大官、做皇上、做神仙;最后神仙没做成,下了地狱。
       

        禅堂内的正壁上贴的、“禅”字,是用维修大云寺更换下来的朽木而成,它既点缀了禅堂,也含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寓意。殿堂之中,安放着20多尊木石造像,有佛陀、菩萨十天王、罗汉,还有儒家的圣人和道家的神仙。既是一个造像艺术陈列室,又可以组成一幅“谈禅图”。用以表明佛教至中国“禅宗革命”之后,形成“左儒右道”、三足鼎立的独特文化现象。这座有游廊的殿叫禅堂,是佛家僧侣参禅的地方。在大云寺设置禅堂,则是为了向游人介绍“禅文化”。禅的焚文音译为“禅那”,意译为“静虑”或“思维修”。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术,主要为静坐、安心、数息等方式。后被引人佛教,成为佛家僧侣求证佛果的一种基本功。
       这截茬根古树,所雕造的是菩提达摩。是他把禅学传入中国的。公元6世纪初,达摩渡海东来,会见南朝梁武帝。梁武帝是个虞信佛教却不钻研佛学的皇帝,他一见达摩便间:“我修了这么多寺院,又做了许多佛事,你看有什么功德?”达摩说:“并无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梁武帝听了很不高兴。彼此话不投机,达摩乘一芦苇渡江,到高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历时九年,提出“理人”和“行人”的修禅方法。其内容被概括为四句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说佛理不等于文字,证悟本质与文字无关,经过禅师的指点,也可以参禅悟道。

      这尊手中抱书的佛,是禅宗六祖慧能,他是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他手中抱的这本书,是由他口述的《坛经》是佛教典籍中唯一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写的称为“经的著作”。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并不识字。自幼丧父因家贫而未上过学,一日卖柴于市,听人读《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真心”一段,便有所领悟,于是设法到黄梅找五祖弘忍拜师学禅。这时跟五祖学禅的共7仍多人,有一位首席上座,名叫神秀,学通中外,为众敬仰。后来有一天,五祖宣布:要传授衣钵,叫大家陈述心得,以便选继承祖位的人。当天,神秀便在墙壁上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同学们看了都说写得好。这时慧能正在舂米,他听这首偈子便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有些同学便笑他:“庸流何知,勿发狂言。”于是慧能便请人代笔,在原偈旁边也写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事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权衡了这两首偈语之后,将衣钵传给了慧能。慧能创立的禅宗被称为是佛教的“心法”,是佛法的画龙点睛心髓之学。不是人人都可以顿悟的,必须是具有大乘根器的人才可以顿悟。对于大多数钝人来说,参禅还得一步步来。武则天对禅也深所慕仰,她把神秀请到京师,“肩舆上殿”,“亲加跪礼,时时问道”。她还一再派人去广州邀请慧能,慧能“托病不出”,不愿进京,最后只好把慧能的“得法架装”弄到长安,“则天见传信架装来,甚喜悦,于内道场供奉”;并以“摩纳袋装一领及织五百匹”送给慧能,作为交换。大云寺的禅堂里设有禅床,是僧侣们参禅打坐、休身养性的地方,佛家行话叫“禅定”。禅定时耍姿势工确,身心放松,排除杂念,顺乎自然。

LY13572845549(2014-11-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