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县是迪庆藏族自治州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滇、川及西藏三省区交汇处,也是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风景区腹地。截止到2014年,香格里拉县总面积11613平方公里,辖4个镇、7个乡,共有6个居委会、58个行政村。
2011年,香格里拉县年末总人口为17.45万人,除主体民族藏族外还有汉族、纳西族、彝族、白族等十几个民族,人口密度为10人/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低的县份之一。2011年,香格里拉县实现县级生产总值359580万元,县级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总产值的比重为9.4:38.3:52.3。香格里拉县主要旅游景点有哈巴雪山,普达措,梅里雪山等景点。2014-11-09汉时为牦牛羌地。
晋时为马儿敢地。
南北朝属党项部。
隋属南宁州总管府。
唐初属吐蕃神州都督地,唐南诏国为剑川节度使地。
宋大理国为旦当(今香格里拉),属善巨郡。
元代称“大旦当”,至元三十年(1293)改属宣政院辖地吐蕃等路宣慰司。
明中叶后为忠甸,属云南布政司丽江军民府。
清康熙年间吴三桂以中甸地予达赖喇嘛,雍正四年(1726)划归丽江府。雍正五年(1727)4月,移剑川州判驻中甸,并划归鹤庆军民府。雍正八年(1730)7月,鹤庆府属迤西道。乾隆二十一年(1756)5月,于中甸地置中甸厅,设同知,复属迤西道丽江府。
民国二年(1913)4月,中甸厅改为中甸县,迤西道改为滇西道,中
《康藏轺征》
《康藏轺征》(2张)
甸县属滇西道。民国三年(1914),滇西道改为腾越道,中甸县属之。民国十八年(1929),裁腾越道直属省。民国三十一年(1942)属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驻丽江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属云南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驻维西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属云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驻鹤庆县)。
1950年5月10日,中甸和平解放,属丽江专区。1956年9月11日国务院决定设置迪庆藏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中甸县城。1957年9月13日,迪庆藏族自治州正式成立。1961年由维西县划入五境区(乡)。2001年12月17日,民政部批准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1]
2002年小中甸乡撤乡建镇(省政府2002年7月16日批准)、金江乡撤乡建镇。
2005年11月8日云南省政府将格咱乡驻地由翁上村迁至格咱村。汉时为牦牛羌地。
晋时为马儿敢地。
南北朝属党项部。
隋属南宁州总管府。
唐初属吐蕃神州都督地,唐南诏国为剑川节度使地。
宋大理国为旦当(今香格里拉),属善巨郡。
元代称“大旦当”,至元三十年(1293)改属宣政院辖地吐蕃等路宣慰司。
明中叶后为忠甸,属云南布政司丽江军民府。
清康熙年间吴三桂以中甸地予达赖喇嘛,雍正四年(1726)划归丽江府。雍正五年(1727)4月,移剑川州判驻中甸,并划归鹤庆军民府。雍正八年(1730)7月,鹤庆府属迤西道。乾隆二十一年(1756)5月,于中甸地置中甸厅,设同知,复属迤西道丽江府。
民国二年(1913)4月,中甸厅改为中甸县,迤西道改为滇西道,中
《康藏轺征》
《康藏轺征》(2张)
甸县属滇西道。民国三年(1914),滇西道改为腾越道,中甸县属之。民国十八年(1929),裁腾越道直属省。民国三十一年(1942)属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驻丽江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属云南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驻维西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属云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驻鹤庆县)。
1950年5月10日,中甸和平解放,属丽江专区。1956年9月11日国务院决定设置迪庆藏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中甸县城。1957年9月13日,迪庆藏族自治州正式成立。1961年由维西县划入五境区(乡)。2001年12月17日,民政部批准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1]
2002年小中甸乡撤乡建镇(省政府2002年7月16日批准)、金江乡撤乡建镇。
2005年11月8日云南省政府将格咱乡驻地由翁上村迁至格咱村。

黎东东隆冬强(2014-11-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