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简介:安徽省怀宁县位于皖西南交通要塞,东临安庆,南枕长江,境内独秀山与大龙山遥相竞奇.国土面积1276平方千米,辖20个乡镇,人口69万.早在七十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晋安帝复位,取“永怀安宁”之意,立县曰“怀宁”。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怀宁县城随安庆府迁至宜城(今安庆市),府县同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至安庆府,省、府、县同城而治,史称“首府首县”。1950年,县城迁至石牌镇。2002年1月,由石牌镇迁至高河镇。
怀宁县旅游景点:
【清清水族馆】清清水族馆虽然规模不大,但展出的内容及形式独具特色,同时它也是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基地。一进展馆,便会看到一幅世界地图,标有世界各种淡水、海水观赏鱼的分布情况,让您了解馆内鱼类的生活原址。 清清水族馆水族馆展出的生物种类丰富多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大型热带淡水鱼“巨骨舌鱼”、食人鲳鱼、素有珍稀活化石之称的雀鳝以及软骨鱼类的鲨鱼,还有举世罕见的活珊瑚、色彩斑斓的神仙鱼、“寄人篱下”的印鱼、呆头呆脑的海象鱼、泳姿飘逸的银龙鱼等。
【孔雀台】孔雀台因汉代长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而得名,又称万年台,相传是焦仲卿与刘兰芝定情的场所,并与南京凤凰台、武汉黄鹤楼合称为“长江流域三大精灵”,自古就有“到安庆必登塔,到小市必登台”的说法。碑文记载,此台始建于唐朝末年,为一土墩台;元朝在土墩上搭了竹棚,上盖竹簟;明朝永乐年间,台基用石条砌筑,台身为砖木结构;至清朝中叶开始修缮为戏台,各行各业都在特定的日期,相邀戏班在此台进行演出,少则几日,多则十天半月,并在当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可惜的是,原台在“文革”期间遭到了严重毁损。另据了解,修复后的孔雀台高13米,总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台基及台前广场占地面积达15亩。
【独秀公园】怀宁独秀公园以五四运动总司令、新文化运动旗手、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名字命名,旨在弘扬传统,激励后人。规划中的独秀公园,占地12万平方米,总投资1260万元,以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怀宁地方文化为主题,内设新青年雕塑广场、铁笔丹心雕塑、继往开来雕塑、独秀广场、古树广场、黄梅戏广场、故居广场、景观置石广场、造型花架、木平台、史料馆、独秀故居、仿南湖游船、-塑像等景观,集纪念、教育、研究、生态、旅游、休闲等多种服务功能为一体,并逐步将其打造成重要人文景观、红色旅游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思想研究基地。
【孔雀东南飞文化园】怀宁县小市镇是东汉著名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古称“小吏港”,旧志载“以汉庐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自汉代就有其址。《孔雀东南飞》故事凄婉动人,曾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安徽省亟待挖掘的三个优秀民间故事之一”,在国内外文坛均享有崇高的声誉,且小吏港有大量的《孔雀东南飞》遗迹:如刘家山、苦水井、花山(即华山)、孔雀坟、望雀墩、孔雀台、永镇寺等,极具开发价值。
怀宁县地方特产:
顶雪贡糕:是怀宁县传统名产,因其色如高山之巅白雪,故名顶雪糕清朝光绪年间作为贡品进京,遂称顶雪贡糕。顶雪贡糕选料讲究,做工精细。主要原料采用本地出产的优质糯米,佐以精细白糖、麻油、桔饼、核桃仁、红绿丝,经过精炒、细磨、润潮、清蒸、切片等多道工序精制成。该产品外观洁白,质地柔软,香甜适度,酥松可口,营养丰富。当地群众将顶雪贡糕视为吉庆的象征,每逢佳节喜庆,互相馈赠,以示糕(高)为糕(高)去之吉祥寓意。
小市米粑:米粑作为一种传统早点,那圆圆的形状、甘甜的口味,很多人都不陌生。然而,怀宁“小市米粑”以其柔软细腻、甘甜清香备受亲睐,成为米粑家族中的“新宠”。
小市米粑白嫩细腻,拿在手上微微地颤动着,未入口就已经使人口角流涎;放入口中,酥酥的、软软的、甜甜的,没等细嚼,就想吞了。“小市米粑”选用优质的粳米、手工石磨,加上当地的井水浸泡,文火蒸制而成,放置30分钟,口感最佳。“小市米粑”的最大特点是:手感柔软,口感细腻,回味甘甜而著称。
龙凤贡面 :产于怀宁县,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怀宁石牌镇有人在朝中为官,七十寿辰时,其弟千里迢迢将家乡的“长寿面”送京祝寿,其兄又将此面送给宋太祖赵匡胤进“御膳”。宋太祖因觉美味可口,传旨年年进贡,故称“龙凤贡面”。龙凤贡面与一般面条制作不同。它采用精制面粉、鸡蛋精、小磨麻油、精盐等多种精料,经手工精心拉制而成。成品白如银,细如丝,丝丝成缕,长短一致。其烹调食用亦有讲究,先备好鸡汤或肉汤于碗内佐以酱油、味精、葱花,再将锅内煮沸的面格捞出,放进汤碗内,调伴食用,人口柔软,味道鲜美,富有营养,最适宜老弱妇孺食用。
怀宁名人:
郝天秀(1764-1814),徽剧早期著名演员,石牌郝家山人,工花旦,李斗《扬州画舫录》、焦循《花部农谭》均有专述。
程长庚(1811-1880),名椿,字玉珊,一说潜山程家井人,祖籍怀宁;一说怀宁石牌人,后家迁潜山县。清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列“同光十三绝”之首,长期为“三庆班”老生台柱和班主,兼任“精忠庙”庙首30余年。他擅演老生,与当时的余三胜、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他博采众长,融徽调、汉调、昆腔于一炉,为京剧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人尊称“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夏奎章(1824-1893),小市人,与谭鑫培、俞菊笙、黄月山同时演老生,有“活马超”之称。
杨月楼(1844-1890),石牌杨家墩(今皖河乡皖河村)人,清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列“同光十三绝”,因演《芭蕉扇》《五花洞》《蟠桃会》等猴戏,灵活如猴,有出入风云之概,又得外号“杨猴子”。艺从著名京剧演员张二奎,与二奎另一徒俞菊笙并称“双壁”。
丁老六(1892-1968),总铺人(今属安庆郊区),名永泉,行六,人称丁老六,14岁参加黄梅调戏班敲小锣,不久正式从艺,扮青衣、闺门旦,其嗓音圆亮,行腔流畅,扮相俊美,能演各种旦行,以正旦见长,与程积善并称早期黄梅调旦行中的“南程北丁”,更有人誉之为“黄梅戏的梅兰芳”。曾五次率班进安庆城,是黄梅调发展成“怀腔”“府调”的代表人物。著名黄梅戏演员潘泽海得其亲授衣钵,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曾得其教益。
严凤英(1930-1968),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原名鸿六,祖籍桐城罗家岭,出生于怀宁县城(今安庆市),13岁时登台表演。民国34年(1945年)秋,随张光友戏班到安庆,主演《小辞店》,风采多姿,名动一时,遂以剧中人柳凤英的“凤英”为艺名。1951年入安庆胜利剧场演出,1953年调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任副团长。1955年主演电影《天仙配》,1959年主演电影《女驸马》,1963年主演电影《牛郎织女》。她嗓音优美,吐字清晰,韵味醇厚,独具一格,其唱腔被人称为“严派”。“文化大革命”遭迫害致死。1979年平反昭雪。
陈独秀 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旗手、“五四”运动总司令,党的“一大”到 “五大”党中央主要负责人。谱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祖籍怀宁渌水乡陈家剖屋(今安庆白泽),1879年10月9日出生于怀宁县城安庆。陈独秀一生中用过的笔名很多,但他最为得意最为钟情最后流传青史的是“独秀”。独秀山为怀宁县山之祖,青年时代,陈独秀与好友同登独秀山,见独秀山美景,顿生仰慕之情,遂名“独秀”。“仲甫”是平常朋友之间的称谓,“独秀”则取代“乾生”,成为其“官名”。
邓石如(1743-1805),出身于清寒书香门第,终身布衣,但以其“胸有方寸,身无媚骨”的文化人格和潜心传统、外师造化、刻苦自励、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铸就了一位“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时之尊贵”的大家形象,在清代书坛披靡之际,起而救弊振衰,打破帖学一统天下之局面,树起倡学碑学之大旗,走上一条创新、求变之路,成为推陈出新、雄视千古的大书法家、雄踞中国书坛数百年而不衰的一代宗师,被誉为“千年来之集大成者”“千年一人”(康有为语)。
邓稼先(1924-1986)“两弹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他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在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立下卓越的功勋,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怀宁县历史文化:怀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才华出众的文状元刘若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王来聘,被誉为怀宁历史上的"文武双雄"。怀宁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故乡。清代书法大师邓石如和他的六世孙、"两弹元勋"邓稼先出生于怀宁,邓石如故居"铁砚山房"和墓地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古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怀宁小市镇的小吏港,现保留有主人翁刘兰芝、焦仲卿合葬墓及其纪念建筑孔雀台和兰芝桥。老县城石牌素有戏曲之乡之称,是徽剧和黄梅戏的发祥地。明末清初以来名伶辈出,素有"无石(石牌)不成班"之说,郝天秀、程长庚、郝兰田、杨月楼、王鸿寿等乃石牌一带人氏。出生于高河查湾的海子,原名查海生,被公认为朦胧诗人以后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