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寮村,隶属广东省普宁市下架山镇辖下行政村,在市区流沙东南方向7.8公里处,有人口约8000,村民多出外经商务工,部分留守以农为业,或从事二三产业。村由和寮、大海二个自然村组成。明中叶,陈姓一支从军埠莲坛到此为李姓东家当长工,此处住有潮阳龙山庵和尚,陈氏于和尚住处搭寮而居,后陈氏创村,李姓他迁,故名和尚寮,1962年简称和寮。村聚落呈块地状分布,建筑多为传统贝灰三合土结构潮式民居,及现代新建的混凝土结构楼房。有耕地1569亩,山地3500亩,农产水稻、西洋菜、花生、甘薯等。有服装、印染、聚脂家具等企业。是重点侨乡。有小学1所。村东侧有玉宝庵。在清光绪年间,村人陈成玉典卖田地办戏班,曾名噪一时。每年春节正月有游神民俗,颇具特色。属革命老区。下架山中心大道从该村穿过接广汕公路。
很久前走访过流沙新坛村,整理图志时候了解该村陈氏源流,便有资料涉及和寮村,即两村陈氏均出自军埠莲坛。8月开始计划村落之行,27日下午第一站就来到和寮。
和寮村在下架山镇的西北侧,其东有横溪、西山,南邻虎岗山,西至北与多年、南城等村接壤,在这临近,属于具备一定规模的大村。以老寨为中心,村聚落朝北或朝南两侧拓建分布,除了老寨近处南北的建筑群年代较为久远,其余大多是现代新建的新厝局,略计有近十个,此外还有新楼局。
老寨处于全村的中心处,其坐西朝东,内有五街七座,左右各有寨包,内埕前围墙下路外是半月状池塘,池塘外还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沟拱绕相护。寨东的南北两侧各设有朝东和朝南寨门,其中南门内设有伯公坛,门口柱子正对大路的地方嵌有一方“紫竹阿婆在此”石碑,门外路下是一个小池塘,池塘外路后是河沟。寨内主座是陈氏房祠,为小三间二进式的格局,现正重修。除此,寨内也有兴建中的俨祖祠,有声万祖祠,还有奉祀三山国王的广灵古庙,有慈悲娘娘庙等建筑,其中三山国王庙中有一方石碑,不过字迹无法辨认不知内容为何。由于老寨有进行过修缮维护,保存较好。而从老寨前和老寨后均为空旷耕地一望无际而不做住宅地,也可推知,村人对老寨是十分重视!
老寨南侧有两片聚落,其中靠老寨近处的建筑年代较为久远,余下均为新厝并成新局。在这两片聚落的东侧与西山村交界的地方,有大型建筑玉宝庵。
老寨东门外是村里的市场所在,而东门外,更是大多年代仅次于老寨的建筑群所在,其中就有协天大帝庙一座,庙门口还嵌有一方石碑,可惜碑面被磨平,字迹难以辨认,或是关于水源的官司案件判决给示?市场处,有六德里寨围,里头是一座朝东而建的陈氏方祖祠庆福堂,为三间二进式格局。在六德里前即东面,是一个朝南而建的老厝局,当中有三间一落的廷习祖祠
、四点金兼双包火巷的旺祖公室,再往东还有一个名熏仁里的寨围,其内有三街三座,中街主座是勋嘉祖祠,三间二进式;左右则为四点金,后为下山虎。若再往东或再偏北,则有和寮学校及多个新厝局。
老寨外的西北角大概两三百米处有一个叫庵脚的地方,除了有新厝局,还有一个坐南朝北偏东不知名的老寨围,内有三街二座,左右后各有寨包,设正中及西北角寨门两个,寨内中街主座是都祖公室,此外寨包中还有一座伯公庙。该寨较为破落,不过房屋等大致都算完好,而寨外亦修有水泥路接入主村道。在该寨的东侧近处,有一座圣母古庙,为朝北走向,三间二落式,内奉祀有圣母娘娘、注生娘娘、护法叔爷等神祇。在庙的东北侧,也即是和寮老寨的正北约四五百米的地方,是村委会所在,而从建筑上看,原来应是村中的小学旧址?往北侧,是两个大型厝局,过了村口,则是大海自然村所在。
关于和寮陈氏:
明代中期,陈氏乐翁公从福建莆田入潮创居普宁莲坛,其世系:陈氏得姓始祖满公——43世实公,汉太邱长——58世迈公,唐武德二年,莆田县第一任县令,为莆田陈氏始祖——86世大壮公,字本道,号直往,谥吾轩,生有二子:乐然、一鳌——87世一鳌公,生于明宣德四年,卒于弘治十七年,字世潜,号历野,谥乐翁,为莲坛、和寮、陈厝陇、新坛四乡陈氏一世祖。
乐翁公有五子:
长宗奇,号崇家,居莲坛,后裔分居流沙赤水坛头;
次宗巧,号峰士,居莲坛,其长子移石珠柯、次子移和寮村、三子留居本里;
三宗怪,号远波,分居潮州金石宫陈厝陇;
四宗异,号石山,居莲坛;
五宗实,号隐宅,分居流沙新坛,再衍流沙新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