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秋村,隶属广东省普宁市占陇镇辖下行政村,位于市区流沙方向东北8公里处,现在全村人口约5500,村民多数出外经商务工,部分留守以农林为业。相传,明成化年间(1465~1487),已有倪、赖、钟三姓于此聚居。至明朝崇祯二年(1629),黄氏一支从福建诏安石壁村迁入,后村中逐渐形成单一黄姓。据《普宁县志》记载,村原名龙湫,因村后有龙山,村前有练江之挨砻旋深潭而得名,潮语湫与秋同音,后简写为龙秋。村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传统贝灰三合土潮式民居,部分现代兴建的钢筋水泥结构楼房。有耕地1184亩,以农为主,广种蔬菜。有个体企业多家,主要经营服装、电器、五金等。村后山地约1000亩,种果树及杉、松。境内有锡矿多处。有小学1所,老人活动室1处。是革命老区。小北公路从村前穿过。
每次走小北路总会经过龙秋村,当然所见龙秋的聚落,全是村南侧的新厝局为,不过当中即路边,有一黄氏能祖祠引人注目,其后有铁山做背,前有阔埕大池,视觉上绝佳!很久前,曾听人说起龙秋的名字来由,相传最初这里有细小河沟遍地,弯弯曲曲乱而无章,形状有似人之毛发,后人称其像龙之须毛,即雅为龙湫。8月23日上午出行,走完第一站定厝寮村之后,接着就来到龙秋了。
查看地图,在铁山南麓脚下,练江北侧的村落,都有一个因地制宜的特点,大多村寨靠山,次而兴建寨围则东西并排,均以坐北朝南为走向!从铁山脚下西侧的铁山洋村、埔上寮、渔老村、北山村、定厝寮等,至铁山脚下东的涂寨、志古寮、林厝寮等,基本都具备这些特点,当中以北山、定厝寮与龙秋最为相似!龙秋有四个老寨围,自西向东分别称之:顶寨、中寨、下寨、新厝寨!前三寨位于村西,新厝寨位于村东。西三寨与东新厝寨中间隔有两条南北走向的村道,两村道之间是一个新厝局;四个寨围的前方,有一东西走向的村道,路南至小北公路之间,是一大片新厝局,当中不乏四点金、下山虎、五间过、祠堂等建筑。小北公路南侧,原为村郊田园,不过二百米外则是练江,原本这片空旷的园地,如今已开始开发,不少楼房正在兴建。在园地的东端路边,是村里的小学新址。而小学的路对面则是村东的新楼局了。
顶寨所处,是村的西北角,角落名字称为坛仔片。该寨是龙秋村四个老寨围规模最大,又塌损最严重的,其形状近乎正方,寨前正中设有朝南寨门,门前路下是一口池塘。寨内大致有三街六座房屋,四面均有厝包,中街是五间过或三间过兼双包火巷,其中有一座是祠堂。
中寨位于顶寨东侧,是目前保存最好的老寨围,是一个三街四座间兼四面厝包的建筑群,正中设有寨门,门前是阔埕,埕下是一口大池塘,池塘西南角有一座木坑相爷庙,是本村的地头神明?
下寨与中寨东西并排,寨里头的街座房屋巷道已经长满草木,若不是寨内埕中有一口水井,村人大多要来此取水,所以路尚可走,否则估也只能走到寨门口而进不去了。观察推测,这寨内有三街四座,四面均有厝包,与中寨同。
下寨的门前西侧,是村里的市场所在。沿村道往东走,据村人介绍,有一个佛祖庙,不过至今还未有恢复,给村民做店铺用。大概百米外路北,有龙秋小学的旧址。小学旧址东侧的新厝局边上有一座三间二进式的黄氏才祖祠崇德堂。再过二百余米,再沿另一村道向北,即可见新厝寨。
新厝寨,同样是坐北朝南,不过该寨大门设为东西朝向,其中东门外有阔埕,埕北是一口大池塘;西门内有关帝庙,中奉祀协天大帝、周仓、儿熙等诸神。由于失修,寨内大多建筑已经塌毁,有一间房屋已长起大榕树!不知街次,仅可观为一正方形寨。
据龙秋黄氏家谱资料记载:祖上一世祖久隆公传下第四世石洲公,原居福建省诏安县径口石壁村,因与邻村林家官非纠纷,黄氏祠宇遭林家烧毁,后六世祖孙耀明公率男兆荣公、仲荣公、振荣公、俊荣公,偕弟戴明公及伯父良亨公之子保初公,于明末崇祯二年(1629)南下入潮定居龙秋,同时并移迁石洲公、良亨公金骨随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