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村党支书--刘北方

家乡区县: 河北省武安市

在武安西南方有一个固镇村,此村背靠元宝山,面向南洺河,地理位置优越。此地距著名的"磁山文化遗址"所在地15公里。 远古的时候,南洺河沿岸林森木密,水草丰茂,是适于人居的好地方。以磁山先民当年的繁盛及同处洺河沿岸的地理位置来看,同一时期固镇一带当有先民繁衍生息。商周时群聚成村,春秋战国时便形成城邑,且颇具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人民当家作主了,生产较之旧社会有了很大发展, 但限于当时的管理体制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固镇村民仍然摆脱不了一个 "穷"字。到1962年时,全县对农村所有的村落进行分类排队,本来最差的是三类队,可固镇却被定为三类三,不能入正册。甚至村干部--不要说是支书、队长之类的要职,便是诸如青年团支书之类的干部也要从外村派来。村民的劳动日值毛二八分,村民生活的苦寒窘困就可想而知了。

正当固镇村处在一个生存的十字路口之时,一位生于斯长于斯,从这里走出去当上国家干部、端上铁饭碗的年轻汉子,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壮志,听从家乡父老的召唤,毅然决然辞去税务干部的职务回到村里,把自己的命运和家乡父老的命运绑在一起,同呼吸,共奋斗,初衷不改,百折不回,经四十余年的打拼,终使昔日"三类三"的特穷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成为武安有名的富裕村。这个当年毅然回乡的年轻人就是现在的固镇村党总支书记、元宝山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的刘北方。刘北方生于1938年3月,到今年整七十岁了,是在邯郸市范围内任职时间最长的农村支部书记。

他出生于固镇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除父母外还有一个姐姐。刘北方出生的年代,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本来农民的生活就不好过,由于战乱,贫苦农民家的日子就更加难熬。北方从小懂事,小小年纪就帮父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去地拾柴、烧火做饭之类。那时,沟地里有狼,常三三五五成群的在地里跑,小孩上山拾柴非常危险。便是刘北方,去地拾柴也曾遭遇狼的威胁。

后因为家里穷,从小跟叔叔出去打工。不过刘北方是个有心人,在各地奔走的过程中,各地的世象物态,他无不注意观察体味了然于胸,并从中汲取营养,成为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奠基石。比如说,和村一位李姓会计熟练的业务技能、彭城窑工扛缸放缸的技巧、马头药店抓药师傅抓药不用戥子的手艺、卖肉老头给人割肉不用称的刀工,都令他称奇惊羡不已,并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认识到"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因此他坚信"只要认准一件事,努力去干,就一定能干出名堂,一定能干得比别人强。"

正因为刘北方从小就有这样的心性和志向,就加剧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后因父亲重病,只能留在家里照顾父亲,重病中的父亲在弥留之际希望能亲眼看到儿子娶妻成家。为了结父亲的心愿,在亲戚邻居的热心张罗下,17岁的刘北方和邻村青烟寺一位比他大两岁的姑娘结了婚。婚后不及两月,父亲便离开人世。一红一白两场事办下来,家里背了一屁股债。在此后的年月里,他深深地体味到了逼债人乘人之危的冷漠,更感受到热心人支助的温暖。这也使他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远离冷漠,对大众、对乡邻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回报。

为尽快偿还所欠债务,除叔父继续外出补锅外,北方也开始做过很多小生意。之后,也随乡里组织的民工到磁县、马头等地去修路、刨卵石、装火车。积攒的钱把欠下的债给还了。

少年时代在刘北方的记忆中是艰辛、苦涩的,他备尝了人世的甘苦,也体味了人间的冷暖。这些经历苦难磨练了他的心性,砥砺了他的意志,锻造了他的人格,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以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态度做事,以悲悯情怀友善真诚待人。多少年来,这一段困苦生活历程,成为刘北方脑子里抹不掉的记忆。他认为"这是一笔终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对刘北方来说, 或许正是因为身系大任,上天才赋予他一个磨砺其品性的成长环境,从而造就了他人生的成功和辉煌

郭芳(2014-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