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以前,渭南秦岭北坡遍布天然森林。据《山海经》载:“良余之山,其上多谷柞。升山,其林多谷柞棘。华山之首,曰前来之山,其上多松。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石脆之山,其木多棕枬。英山,其上多桠橿。竹山,其上多乔木。”华山、英山、竹山、小华之山等均在今华阴市、华县和临渭区境内。秦汉建都关中后,秦岭穹谷中的幽林和南部台塬、河川林农相间,林茂叶盛。唐时,山地森林始受到破坏,但仍保持葱郁的林相。据《陕西森林》记载:“东部华山的森林那时也不少,山麓人家散处绿竹之间,……山上古祠罗列在松柏之中。”潼关一带“沿途满关树”。唐诗人杜甫诗云:“金栗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金栗堆”即今华县金堆镇山区。渭北漫泉河一带“漫水将出,外有两峰夹抱,松杉荫郁,遥望之,若有龙盘虎跨之状,紫翠欲滴之色”(清乾隆《蒲城县志》)。宋时战乱频繁,天然森林已呈灾象。清乾隆后兵匪患日深,塬区沟壑次生林亦遭砍伐殆尽。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地方豪绅、政要和民间对秦岭山林任意典当,肆意破坏。“剃光头”、“拔大毛”纵火烧山,毁林开荒。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第一军及其工程兵分驻华县和渭南县沿山一带,屡进南山伐木,修筑工事,森林空前破坏。渭南全境解放前夕,秦岭山区诸峪几十里内,均变为荒山草坡。辖区除南北二山尚有少量片状残败次生林外,天然森林群落均已殆尽。
1952年,各县查田定产结束后,辖区共有山林地5726公顷。此后,推行了“封山育林”措施,“山中各名胜古迹林封死,浅山轻封”,残败次生天然林逐步恢复了林相。1958年“大跃进”时期,秦岭山区天然林再次遭到人为破坏,损失惨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林业生产责任制,林相恢复较快。1985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