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境内河边种树年代久远,地埂路边植树始见于南北朝长安通往洛阳的东方大道(函谷道)上。唐宋时,路旁、地边植树已极普遍。宋开宝年间,朝廷“命沿黄河各州县,除按旧制沿河岸种桑、枣外,还需种榆种柳”。明清时,韩城“栽椒者多于埝边,以根之半在空,不至伤水也”(清光绪《韩城乡土志》)。民国时期,渭北农户多在塬、坡地埂栽植乔木、灌木等树种,护埂固土,有的在沟头防护排水哨和涝池、水窖、地埂上栽植各类树木和草本植物。
20世纪50年代开始,渭北各县在修筑水平梯田、埝地时,多在地边埂上广种花椒、柿子、柠条等。1956年,澄城县树立一批埝边埂上种植林草,治理水土的样板。1963年,大荔、蒲城等县引进了紫穗槐、沙打旺、沙棘、浩浩巴、踏郎等优良固埂树(草)品种。70年代初,韩城县建设花椒护埂工程,栽植花椒千万余株。1976年,省水土保持工作站总结了韩城县盘龙公社曹家山大队花椒护埂经验,在各地大力推广。
1982年,合阳县在金水沟长58.6公里、流域面积307平方公里的治理中,以种草起步,快速绿化。连续三年种草86.6公顷,造林2666.7公顷,迅速形成地面郁闭覆盖,减少水土冲刷。1985年,韩城市决定“奋斗五年,建成双百里双千万株花椒护埂基地”。同时,采用县上补助苗木的办法,鼓励农户平好土地,筑好地埂,椒随地走,保持水土,增产增收。1990年,在独泉乡至龙亭镇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10公里~15公里的12个乡(镇)130个行政村的780.06平方公里区域内,塬、坡、梁、峁、沟壑地埂和荒山荒坡上累计栽植花椒2300万株(成活2010万株),建成花椒基地。据测定,护埂和花椒林缓洪效益为67.59%,减沙效益为59.26%,增加林木覆盖率7.3%;距地埂树高7倍的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28%,空气温度降低0.78℃,相对湿度提高7%,地面温度降低0.63℃,蒸发量降低28.8%,土壤含水量提高2.9%。2002年,全市塬坡耕地植物护埂长度500公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