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陶瓷业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隋唐时期,井陉人民就已开始利用境内丰富的河流、陶土和优质煤炭资源,开展陶瓷生产。从近年来对井陉窑的考古发掘情况看,早在晚唐五代时期,井陉陶瓷在南秀林和南、北陉等地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其产品以日常用品为主,同时也生产高档白瓷、三彩器等。三彩器以绿、棕、黄为主,施釉方法、艺术效果均与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产品不同,别具特色,为唐三彩的珍品。井陉的陶瓷生产在当时已具有较大的影响,相对平定“西窑”而被称为“东窑”。
宋代,井陉的陶瓷工业有了新的发展,使用的“砂圈叠烧法”为北方地区首创。所烧白瓷,胎质坚细,和色莹润光洁,产品已为官方所用。至金代,井陉陶瓷业达到了鼎盛时期。据《井陉县志料)记载:“水溢逆薪横流,金元间取陶冶之用,故曰冶水”。产品品种与器形有了极大的丰富,折腰盘、碗成了大宗产品。釉色方面,虽仍以白瓷为主,但黑釉、酱釉器比例成倍增长,也有绿釉、天青釉器。装饰技法上,除保留了划花、刻花、剔花、点彩等外范印花器外,出现厂大量内模印花产品。南横口地区考古发掘的青花瓷器证明,井陉窑是目前发现的河北最早烧制青瓷器的窑场。井陉在北方瓷业生产中独树一帜,在同行中有较大的影响。市场方面,井陉瓷器多由水路直达正定。正定是井陉瓷最大的集散地。《乾降正定府志》载:“正定府产瓷器,罐坛之属地,明时允贡出井陉”。井陉陶瓷出现了产销两旺的繁荣景象,在井陉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末期,由于地处晋赵要道,井陉陷入了蒙、金拉据争夺的战区,致使窑厂摧毁倒闭,陶瓷业生产迅速衰落。至元代,虽仍以烧制白瓷为主,但黑釉、褐釉出现后来居上之势。延至明清,井陉陶瓷最终以生产粗胎黑褐釉缸、坛、瓶等日常用品为主,有“梅庄盔、南寨(南横口)碗”之称。
民国时期,陶瓷生产业有较大发展。1926年,商户增至12户,窑20座,从业人员130余名,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井陉陶瓷业迅速发展,私人经营厂名繁多,到1954年达到37户,窑64座,其中大窑60座,小窑4座,从业人员210余名。产品以陶碗、陶盔(盆)为主。此外,还生产以黄土釉为主的各种陶缸、罐、灯盏、兽头、陶瓦等。1956年公私合营,在南横口组建了井陉县第一家公私合营陶瓷厂,称“井陉县公私合营陶瓷厂”。1958年,在南秀林村征地兴建井陉县耐火厂,共建有8座倒烟窑。1964年,井陉县公私合营陶瓷厂由南横口村搬迁到南秀林村,与耐火厂合并为“井陉县公私合营陶瓷厂”。全厂固定资产达386.43万元,从业人员966人,公私双方共同投资,私方股金22万元。主要产品为耐火砖、陶碗、陶管、盔、罐。后在唐山、江西师傅的帮助下,生产过一些细瓷花碗、花瓶及各种陈设产品,但批量不大,没有形成规模生产能力。1965年、该厂归河北省陶瓷公司管辖,称“河北省公私合营井陉县陶瓷厂”,在河北省为第四陶瓷区,1966年转为国有企业,称为“井陉县陶瓷厂”。1967年,井陉县陶瓷厂建起一座59米隧道窑生产线,购置链条2部、球磨机8台,双缸泵4台,炼泥机2台,陶瓷生产由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化生产。1970年,新建36米烤花窑一条。1974年,开发出普瓷蓝边三大碗,产品畅销全国,供不应求。1975年,井陉县陶瓷厂归石家庄地区管辖。1975和1981年,又新建两条76米隧道窑和部分配套生产设备,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984年,固定资产达到600余万元,从业人员达1300余人。1985年,井陉县陶瓷厂一分为三,将两条76米隧道窑生产线分别划为“井陉县第三陶瓷厂”和“井陉县第四陶瓷厂”,8座倒烟窑、59米隧道生产线为“井陉县第一陶瓷厂”。1982年,位于天长镇北关村的原东方红煤矿下马转产,新建了一条76米隧道窑生产线,定名“井陉县第二陶瓷厂”;设计主要产品是兰边三大碗。这样,井陉普瓷兰边碗系列、色釉浮雕系列生产达到四条生产线,年产5000万件的规模。1981年,在天长镇南关原钢铁厂旧址,建立“井陉县建筑陶瓷厂”,开始生产不同规格的内外墙釉面砖,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12万平方米,后扩建一条隧道窑进行素烧,年产达到38万平方米。1982年,井陉县第一化工厂筹建了一条年产10万件卫生瓷生产线,1986年独立划出,定名为“井陉县卫生陶瓷厂”,后被井陉县第三陶瓷厂兼并。1988年,井陉县第三陶瓷厂筹建年产760万件中式餐具生产线,主要产品为细瓷花碗和部分套餐、茶、酒具。1990年,井陉县引进黑瓷板生产技术,租用第二陶瓷厂部分厂房、设备,建立了“井陉县黑瓷厂”,设计能力为年产高级黑瓷板材2.3万平方米。1992年,井陉县建筑陶瓷厂同意大利唯高工业公司合资创立“石家庄天长建筑陶瓷有限公司”,筹建年产100万平方米全瓷玻化石英砖生产线,1995年末竣工,1996年试产,达到设计能力。1998年末,该公司租赁给山东省文登市陶瓷工业(集团)公司经营至今。1992年,第三陶瓷厂划小核算单位,分离出“井陉县第六陶瓷厂”。1996年,井陉县第一陶瓷厂整体收购“井陉县第六陶瓷厂”。
县属陶瓷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镇村陶瓷企业的发展。1971年.在南横口、南张村、吴家庄、马峪村相继建起了陶管厂。1972年,原南张村公社筹建陶瓦厂,主要产品为陶瓦,1994年转产古罐,1995年名称变更为“井陉县第八陶瓷厂”。1984年,原南张村乡筹建南张村建材厂,主要产品为陶瓦,1987年转产生产古罐,1990年名称变名“井陉县第五陶瓷厂”。1984年,原梅庄乡筹建耐火材料厂,主要产品为耐火砖,1993年租赁给个人经营,转产白砂锅,2000年转制后变更为“井陉县圣火陶瓷有限公司”。1985年,原南张村乡筹建大瓮厂,主要产品为各种规格的大瓮,后转产古罐,1995年名称变更为“井陉县第九陶瓷厂”。1987年,南秀林村筹建秀林陶瓷厂,主要产品为古罐。另外,原山北乡东粱洼村建起了陶管厂,后转产古罐。
主要生产工艺变化情况:1955年前,陶瓷生产以手工为主。主要沿用轧土、耙泥、牲口拉耙、泥池澄浆、日光烘干、手工捏碗等传统方法。1955年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陶瓷生产工艺逐步得到革新。是年,改用机刮碗。1958年,由日光烘干改为链条烘干。1957年,改进隧道窑生产至今。1958年前,制泥工序靠毛驴拉耙,1959年改用双缸泵制泥至今。1957年前,制泥用澄浆池,1958年改用滤泥机至今。
产品结构现状:1956年前,主要生产陶管、陶碗、耐火砖、盔、罐等。1974年,生产兰边三大碗、酒具等。1975年,生产大五彩盆、套四古坛、大衣架、花盆、杂件等。1983年,生产各种卫生瓷。1987年,井陉第一陶瓷厂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研制白砂锅系列产品。白砂锅产品获河北省优秀产品二等奖。而后,相断开发中高普泥、铁泥、粗颗粒泥、三岛、灰陶7大系列,15个造型,159多个规格。花面装饰200多种的白砂锅,产品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各国。1990年~1995年,生产中式餐具系列产品,主要产品为细瓷花盆、碗和部分成套餐、茶、酒具。1991年~1996年,生产高级黑瓷板材。1996年,生产全瓷玻化砖。至此,井陉县陶瓷工业可生产以蓝边碗为代表的普瓷系列、以古罐为代表的陶器系列、彩面砖系列、卫生瓷系列、白砂锅系列、细瓷中餐具系列、黑瓷板系列、全瓷玻化砖系列、精陶系列等九大系列产品。
陶瓷行业管理情况:1984年10月,井陉县成立“石家庄市太行实业总公司”,对全县16个城乡工业行业实行分行业统一管理。其中,在陶瓷行业成立了“井陉陶瓷工业公司”,负责对全县陶瓷行业管理。1986年3月,“石家庄太行实业总公司”撤销,“井陉县陶瓷工业公司”也随之撤销。1992年3月,为推动全县陶瓷行业加快发展,把陶瓷业培育成为主导产业,县政府重新成立了“井陉县陶瓷工业总公司”。该公司为县政府职能部门,办公地点设在井陉县第一陶瓷厂。1995年2月,陶瓷工业总公司与工业局合并,成立井陉县经济委员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