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大院
唐家大院位于旬邑县(旧称三水)城东北7公里处的唐家村。在当地,每一位村民都能给你讲述一段唐家的奇闻逸事。
“唐家有个九弯弯,一脚踢了十三万”、“五五郎,十五娘,孙子替爷拜花堂”……
这些民间流传下来的顺口溜,说的就是在清代一个极尽奢华的家族———“三水唐家”。如果在人们印象中的陕西旬邑是一个“穷”地方,那么看看唐家大院,从那细致雕琢出的深深庭院,便足可窥见在这里曾经有过的精致生活。
据《唐氏世系谱》记载,“三水唐家”的0是唐应弼。至于唐家什么时候迁到这里,现已无从考证,但其家族在清初便很有声望,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他们财大势大,名扬西陲,商号曾遍及陕西、甘肃、四川、安徽、江苏、福建等13省50多个县,人称“汇兑中国13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在清嘉庆年间,唐家不过60口人,就有仆人丫环165人,还备有鹦歌轿(相当于现在的红旗轿车)66辆,“出门不离车马轿,全堂执事开道锣”,好不威风!
现在的唐家大院仅有两进三院,而在唐家鼎盛时期,这里共有院落87个,约2700多间。唐家从道光五年(1825年)开始修建这座唐家大院,每天光做工的铁匠、木匠、画匠、普工就有340多名;到咸丰元年(1851年),工程又分为11处,各种工人增至3200多名。直到同治七年(1868年),其间历时43年,才基本告一个段落。院内建有戏楼、假山、花亭、鱼池等,所有门窗都刻有各种图案,神龛、板隔墙上有“八仙图”、“二十四孝”,角柱、墙壁上雕有周穆王的“八骏马”、姜子牙的“钓鱼图”,还有“牡丹、梅竹、菊花、旱莲花”等等,这些雕刻,造型逼真,情态各异,给人以舒适清雅之感。
唐家的建筑全部是木、石、砖结构。木料多从几十里外的万寿沟采伐,据传万寿沟的一座石山被采完。工匠们请的都是省内外高手。每座房子都是用磨光的砖和精雕细刻、描龙画凤的石头砌成,砖缝全用石灰、糯米汁浇注。建筑体现了北方四合院和苏杭园林艺术相结合的独特风格。砖全部水磨,一人一天只能磨出两块砖,若磨不平则必须另磨。一砖一石一木尽显尊贵及奢华。而当大院落成后,唐家又专门盖了一座大型戏楼,唱戏祝贺,一唱就是三个多月。
唐家所享用的一切都是不惜花费巨资,千方百计购买或掠夺而来的。家中各种各样的摆设家什,多用楠木和退光漆制作而成,经过100多年仍熠熠生辉。
这个曾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地主家族,从清末到民国,在极度挥霍中,逐步破落下去。唐家大院现已辟为民俗博物馆,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省少有的保留较为完整的古代民居。唐家的后裔则大多居住在唐家村里,辛勤地劳作着。
百余年的沧桑过后,唐家大院的旧日风华尚存,只是,八十七院仅剩下了几间……孤单单地在阳光下,拖着寂寥的长影,伴着青苔,往更远的时空张望……
石门山森林公园
石门山森林公园的林木种类繁多,有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和林相整齐的人工林。奇花异草,观赏植物资源丰富,堪称黄土高原上的“植物王国’’。其分布错落有致,交相辉映。森林中满目清翠,郁郁葱葱。高大的乔木摩云翳日,低矮的花草争妍斗奇。树木枝叶繁茂,鲜花艳丽夺目。这里既有原始的自然风貌,又显示出人工花园的神韵。春天,万木争荣,嫩枝点翠。榆叶梅、连翘花红黄相映;山桃、杏花风姿绰约,“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丁香、蔷薇姹紫嫣红,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盛夏芳草萋萋,绿菌铺地;头顶浓荫蔽日,脚踩青苔腐枝,抬头不见太阳,回首不见来人“叶叶青青欲滴,枝枝楚楚生凉"。“日中不用摇纨扇,伏里可曾试葛衣’’?到了众山绘秋容的时候,森林中满山遍野如火如荼,松柏苍绿浓重,野菊争奇斗艳,野果挂满枝头。林下各种灌木一片片,一丛丛,都悄然换上新装,当落日余晖洒向大地时,整个山岭红橙黄绿,色彩斑斓,宛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冬天,北国冰封,雪花飞扬,满目皆白,凝在岩石、树枝、枯草上的积雪犹如梨花满枝,玉树琼花,石雕蜡塑一般,使得莽莽丛林银装素裹,好一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茂密的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这里不但植物品种繁多,而且吸引了大量的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大型哺乳动物’有豹、野猪、獾、黄羊、狐狸、狍、林麝等,小型动物有野兔、野猫、松鼠,另外还有鹰、灰鹤、锦鸡、斑鸠、鸳鸯等,种类繁多,数量较大。其中豹、灰鹤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锦鸡、鸳鸯、水獭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