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生平经历(三)

家乡区县: 天津津南区

伉俪情深

1940年周汝昌二十三岁时和十七岁的毛淑仁结为连理 。毛淑仁表字芝仙,曾号岫眉。结婚那时,华北正处于日寇侵华的苦难岁月。
周汝昌在怀念妻子的文章中,对妻子的贤惠、聪颖的感激之心、赞赏之语跃然纸上,使人若感同身受,不由得生起对这位女子的敬仰。
周汝昌在自传中曾说:
“我一生写作多得贤妻毛淑仁的臂助,尤其是当时条件之艰辛,其功更不可泯灭。贤妻素喜书法,我每写字幅,她皆能评定,得出优劣,不失毫厘。他不仅内助辛苦,病时还为我抄录资料,以解我目坏难读小字之困。
丁丑二月二十日是淑仁七十四寿辰,我给她写了一首诗,其词云:

老妻淑仁七旬晋四寿词
与君结璃时,君才十六龄。君似花初展,我亦鬓方青。
五十八载过,相对白发明。大病而能活,浩劫幸犹生。
儿女皆长大,花木皆欣荣。何须羡富贵,即此庆昌兴。

艰难与辛劳,助我著述清。我本书生子,庸弱百无能。
何以为君寿,赋诗心内情。仲春二三月,万物滋芳馨。
愿君长安泰,年年寿酒倾。 “
如今,淑仁已不在了。六十载糟糠夫妻,患难伴侣,所历万言难述。她是一个善良仁厚的慈悲为怀者,一生劳瘁,助我为文写字,缝衣做饭。在危难中表现出无畏的护我申冤的高尚精神。我平生的这点学术成就,其中包涵着她的辛勤甘苦,这种无形迹的贡献,是我难以忘怀的。
老骥伏枥
周汝昌是在怎样一种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呢?
周汝昌
周汝昌
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写字则是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父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后来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创作方式不得已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来,幼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
2002年,周汝昌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恋人间事。像我这样的人积累一点东西不容易,我现在写作的精力非常旺盛,几乎每天写几千字的文章,我女儿简直打不过来。我现在靠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做完的工作,我积累了几十年,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
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极爱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不被人为利用的真正学术研究……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持有如此这般的学术观点,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诬陷、排挤、攻击,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后事从简

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周汝昌先生于2012年5月31日凌晨1点59分于家中去世,终年95岁。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
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据周汝昌女儿周伦玲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纪念文集

 《琳琅满纸忆前时》:怀念周汝昌先生
本书为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周汝昌先生纪念集,收录了周汝昌先生去世后社会各
《琳琅满纸忆前时》:怀念周汝昌先生
《琳琅满纸忆前时》:怀念周汝昌先生
界对周先生的追忆缅怀文章、挽联、悼诗以及唁电、唁函,并附周先生学术生平简表。再现了周汝昌先生“情痴”一生所具包容宽厚之人格魅力、坚韧纯真之学术精神、卓越不凡之学术贡献。本书已于周汝昌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2013年5月17日)。
捐赠手稿

周汝昌纪念馆落户恭王府 子女现场捐赠珍贵手稿
2013年5月22日,在周汝昌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筹建周
周汝昌纪念馆筹建暨子女捐赠新闻发布会
周汝昌纪念馆筹建暨子女捐赠新闻发布会
汝昌纪念馆,并接受周汝昌子女的捐赠。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办公厅副主任陈发奋、财务司司长赵雯、以及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副主任刘占文、李铬钢、边伟,孙旭光及周汝昌先生家属代表:周喜临、周月苓、周丽苓、周伦苓(携夫)、周建临(携妻)等出席了新闻发布会活动。

我哪儿知道啊(2014-11-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