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中秋节是民间三大节日之一,白云区人民非常重视,从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都有群众购买月饼馈赠亲友。到了八月十五,妇女清早便煮好“粉仔”、“猪肠糕”等传统食品,合家享用,并烧香燃烛敬祖。早饭后,妇女便换上新衣服,携带小孩,提着月饼、生果等礼品返娘家“探节”,并在娘家吃过晚饭才回家,但晚上一定不能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留宿。当地民间有句俗语说:“千留万留,唔好留女过中秋”。因此,妇女必须赶回婆家,合家团圆,图个吉利。到了晚上,各家各户便当空摆上香案、赏月拜月,食品有月饼、柚子、田螺、芋头仔,还有花生和杨桃、香蕉、红柿等。拜月一般选定月到中天时开始,进行焚香、点烛、燃烧鞭炮等仪式。人们在拜月时习惯对着月亮食田螺,说望着月光能连续吃7个田螺而不停者,则终年眼睛明亮,没有眼疾。
建国前,中秋节还有放“孔明灯”的活动。“孔明灯”是用竹篾扎成直径约5尺、高约7尺的圆形骨架,外湖密不透气的纸,下吊一大瓦器,装满煤油。施放时,点燃煤油,热空气顿时充满灯内,使孔明灯升空。是日晚上各处都有“孔明灯”此起彼落,很有情趣。据说谁放的“孔明灯”越高,谁这年的运气越好,这无疑是迷信之说。
当晚入夜时分,儿童们三五成群,手提象西瓜一样的灯笼(俗称“批皮灯”,民国后又发展成各种动物形状的灯笼),在大街小巷中游行、嬉戏。有些乡镇如神山等地的小孩则用绿树枝叶扎成“青龙”,插上香火,穿街过巷,边走边舞,节日之夜,欢乐气氛甚浓。
建国后,赏月、拜月的活动仍沿袭进行,但没有施放“孔明灯”,活动中减少了迷信色彩,儿童手提的灯笼亦由纸灯发展成塑料灯,样式日趋新潮,且换上了新光源。80年代后,人们的中秋之夜活动内容更多,还可在家欣赏电视台的庆中秋节目,青年人更是利用这个传统节日的晚上叙会、游乐、玩得兴起时,彻夜不眠,若一晚的赏月还不足以尽兴,可先在十四晚“迎月”,到了十六晚再“追月”,玩个痛快。
现在的中秋节,广州各地往往会举办各种灯展活动,白云区的白云山风景区除了举办灯展外,在景区内一些餐厅、茶座还备下了精美的各色月饼和茶点,供赏月的游客选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