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顺文化节
文化大节日
“单同”
“单同”不是民族节日,是一种社会交往形式。它流行在长顺县的一些布依族村寨。是一种用汉语记布依族话音为“单同”,布依文译为“会同娘”,是青年人集会的活动方式。同庚、同岁的年轻男子称为“打老庚”;女青年则称“打同娘”。打,是“结”的意思。相聚时以对歌形式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唱歌、对歌,当地布依语又称“戈比戈万”,意为说说唱唱。聚会时,又说又唱,又问又答,异常热闹。
“浪哨”
浪哨,在长顺县布依族男女青年社交活动中,民风习俗意味浓郁。在布依族地区,其婚姻是自由择偶与媒妁成亲相互并存。婚前择偶,必须通过布依语称之“浪哨”、“浪貌”的社交活动为“媒介”,在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通情愫建立感情之后,再由媒人说合成婚。这种社交称谓被译为“赶表”、“坐表”、“玩表”。按照布依语“哨”,是女友。“貌”,是男友。现代的“浪哨”、“浪貌”社交活动,主要在节日和赶场时进行。
“浪哨”时,对唱情歌、吹奏“勒浪”,表达感情,倾吐心曲。青年男女若有一方看上另一方,可先托人介绍。征得对方同意后,再约定时间、地点见面。一般约会的地点在他人能看见而听不见讲话的地方;双方相隔数尺。几经见面,情投意合后,互赠信物,海誓山盟。浪哨时,青年男女的相识、相知、相爱、离别、思念、失恋等心绪都是通过歌声来表达,在对歌中也就展示了男女双方智慧和歌唱的才华。故而,布依族青少年在学唱歌时,总是先从学唱浪哨歌开始。
布依族青年男女追求幸福、表达爱情,是凭借浪哨、浪貌的社交场所来传递信息。而在这一传递活动中能辅助歌喉、调整心绪的,又是布依族青年十分喜爱的自制的竹管乐器——勒浪。勒浪的曲调十分丰富,其竹管的音质,浑厚圆润之中又隐含一种低沉、哀怨的凄凉之感。每当明月稀星、夜深人静时,失恋的人唱着悲切的小调,吹奏着如泣如诉的勒浪曲,会有一种召唤情人、震撼心灵的巨大力量。所以,从前曾有一些被迫离散的布依族青年,一旦听到情人吹奏的忧郁、凄惨的勒浪曲之后,为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桎梏;会毅然决然地舍弃双亲,离家出走、逃婚,最终与自己的意中人永结同心。故而,有人称勒浪是“牵线红娘”。浪哨、浪貌之所以在布依族地区延续、传承,它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深层原因。
长顺县布依族人民的节日,是丰富、多彩的。其节日融文化、民族、传说、娱乐为一体,充分地体现了布依族节日文化的功能,丰富和活跃了布依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这对于继承和发扬布依族传统文化,有着重大意义。
服饰
布依族的服饰因性别、年龄而有差异。布依族妇女喜欢穿短衣斜领窄袖,袖镶花边,胸前戴银练绣花围腰,头戴花毛巾或蜡染花帕,下穿大口裤,裤脚镶花边,穿绣花尖鞋。有的穿斜襟小袖衣,挂绣花围腰。青年姑娘以发辫绕头,上扎彩带。成年妇女用青帕制成帽形或筒形戴上,穿无领大襟衣。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上相同。青壮年多半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大襟短衣或长衫。
建筑
虽同居住在长顺,布依族人的民居也不尽相同。从形制上看,有杆栏式楼房、吊脚楼,也有平房;若论材质,有木结构的,有木石结构、土木结构的,还有用石头砌造的。长顺多为石板房,石板房一般是3间,如今也有5间的,但必须是单数,民间认为,单数属阳,这对于生活在阳间的人来说,方能世世代代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石板房的布局,中间较大的是堂屋,这是全家人的活动中心,是吃饭、待客、休憩和妇女做蜡染的地方。两侧的房屋是卧室、厨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