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属颖川郡。高祖七年(前200年)分颖川郡置淮阳郡,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封子友为淮阳王。武帝时废国为郡,以汲黯为淮阳太守。宣帝时复置淮阳国,封子钦为淮阳王。阳夏均为其属县。
东汉初,属豫州淮阳国。光武年间并固始县(《史记·项羽本记》注:固始即固陵,在宛丘县西北四十二里)入阳夏县。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淮阳国为陈国,阳夏属之。献帝建安二年(197年)袁术遣盗杀陈王宠,陈国废为陈郡,阳夏属陈郡。
三国时属魏豫州陈郡。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封曹植为陈王,是为陈国,后曹植子志徙封济北,陈复为郡,阳夏属之。
晋,属豫州梁国。晋惠帝分梁国立陈国,阳夏属之。
南北朝,刘宋,属豫州陈郡。南齐,属豫州北陈郡。北魏,属梁州。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阳夏县并入扶沟县。太和十二年(488年)复置阳夏县。武泰元年(528年)置阳夏郡,郡治雍丘(今杞县),县属郡辖。东魏,属梁州阳夏郡。
隋初废阳夏郡。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改阳夏县为太康县,属陈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太康县为匡城县。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举兵于此,遂废匡城,复置太康县,属淮阳郡。
唐,属河南道淮阳郡。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扶乐县(今太康城西18公里有扶乐城故址)并入太康县(扶乐为西汉故县,东汉光武时封刘隆为扶乐侯,后又废扶乐国为扶乐县,晋,将扶乐并入阳夏,隋开皇十六年复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