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经幢属佛教产物。幢,梵文音译“驮缚若”,佛教徒认为,只要经幢的影子或幢尘落在身上,都可以减轻罪恶,消灾弥难。
宝坻的石经幢始建于辽开泰年间(1012-1016),距今已近千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倒塌后重修。“十年动乱”期间被毁,1988年市文物处拨款重修,但是构件多保留辽代原件。
石经幢高11米,由基坛、幢身、刹杆三部分组成。基坛方形,束腰处浮雕佛传故事,四面,每面刻七幅画面,每幅画面皆有标题,以连环画形式叙述了释迦摩尼的生平故事。幢身为八面体,共六级,分别刻有蟠龙、千佛像、重修石幢记、陀罗尼经、过来壶门。六级之上为铁刹杆,杆顶安铜质如意宝珠,故有“金顶”之谓。
传说,石幢底下有一个海眼,很深,通着大海。里面住这一条恶龙,时常犯脾气,一犯脾气就得发大水,弄得宝坻十年九涝。恶龙还常常变成人形,吃男霸女,欺压百姓。观音菩萨看到这方有难,化身为一名俊俏的小媳妇,在海眼旁开了家小店,接济百姓,后又巧施小计,将这条兴风作浪,为害一方的恶龙用大石头压在了海眼里,并在上面立了一座石幢。因此,民间相传,只要石幢不倒,宝坻就永无水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