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榆历代人文汇萃

家乡区县: 晋中市 榆次区

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自然、人文资源皆与人文古迹在涂水之域相得益彰,其璀璨星辰般构成榆次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 战国盖聂曾经传授卫国人荆轲剑术而闻名,现郭家堡聂村存有盖聂遗墟。

孙盛(308—379),字安国,西晋文学家孙楚之孙,孙盛为东晋的优秀史学家,著有《魏氏春秋》20卷,《晋阳秋》32卷,文集10卷。《老子反讯老子纠》、《孙秘监集》,多数失传,保存至今的只有引文。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蔺长旺的研究,蔺姓出自韩姓,韩姓出自姬姓,系黄帝后裔。春秋时期,韩氏在晋国一直位列公卿。韩氏一支韩厥玄孙韩康在晋分裂为韩赵魏后为赵国大夫,食采于蔺(今山西离石县),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早期蔺氏迁徙路线有三条:一是从山西离石附近的蔺家墕迁徙到灵石县蔺家庄,再从蔺家庄迁往灵石东边和西边的蔺家庄及古县的蔺子坪村和洪洞县的赵城许村等地。二是从蔺家墕迁徙到榆次的蔺郊,随后迁往南北蔺郊村和相立村。“蔺郊无霜”的典故既是由蔺相如感叹家乡南北蔺郊村秋霜早到而愁眉不展赵国赵惠文王逐下旨,命南北蔺郊村无霜,从此后果然当地不再结霜,于是人们为了纪念蔺相如功德,在当地建立蔺相如祠堂以表感谢。

田志超(571--641)唐太宗赐号空王佛,源涡村人。出生农家,从小聪慧过人,有志于佛。十七岁削发为僧,武德五年(622)年。介休县为之建光严寺,规模宏大,极其壮观。后僧界有“奉敬戒法,罕见其传;护慎威仪,终始无替”之评。

刘知远(895--948),其先祖为沙陀部人,唐中和初(和元年为881年),父王迁居左付村。后梁龙德二年(922),他附石敬唐,在晋王李克用部下服役。开运二年(945 封北平王,天福十二年947他即位昔阳,改名,建国号汉,是为汉高祖。

李三娘(约906 -954),鸣李村人,出生贫苦农家,刘知远称帝,立她为皇后。其子承继位,册尊为皇太后。乾四年(951),周太祖郭威封她尊号为昭圣皇太后。

王溥(922--982),字齐物,榆次人。后汉乾元年(948),他举进土甲科中状元,为秘书郎。周太祖时期,先后任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世宗继位后以功加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乾德二年(964),他致仕,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主要著述有《唐会要》100卷《五代会要》30卷,另外还著有《五溥集》20卷、(翰林酬唱集》1卷。

苗傲(约1092——1152),榆次人。从小随父客居汴京。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宋钦宗欲屈辱议和,他义正词严谴责执政者误国。致使被当权者逐出京畿。后结当地志土,保卫延安府。绍兴十二年(1142),来与金订了屈辱和约。他甚是气愤,遂弃官人青城山不出。

寇天叙(1480-1533),字子停,城内人。正德三年(1508)冲进土。正德十四年(1519),他代理了应天南京俯丞,武宗的义儿江彬几次派人向他勒索钱财,他总是回答使者“民穷官帑乏,无可结欢,臣专待谴耳。”天叙郎、户部尚书等职,官场生涯长达三十六年之久。他为官清廉,至老生活简朴,主要著述有《从政录》、《从政续录》和他总篡的万历版《榆次县志》。此外,还有《八行图奏》、《公余漫兴稿》等。榆次寇家巷因其祠堂得名,此祠堂为两进院,外代一小花园。修建榆次老城时拆毁。

王铸(1832——1906)榆次聂店村商业巨户,聂店王家十世王铸于咸丰六年(1856)与平遥王智村的米秉义合资3万两,在平遥城南大街创办“协同庆票号”。从此财源滚滚,成为一方富豪。协同庆且“以区区万金,崛起于咸丰末叶”。起步较晚,经营好,声誉高。歇业于民国二年(1913年),历时58年。开业期间,协同庆票号分庄遍布全国,达33个,重点在西北、西南。在此期间王铸向清政府捐白银40万两,被咸丰赏戴兰翎,被封为侯铨游击,人称“护国公员外”。聂店村内存古戏台为王家修建,榆次老城的财神庙,面阔五间,进深一进,建于清朝年间,据说也是聂店王家主持修建,在榆次城东北十五公里处的伽西村,拥有一处山庄,村民呼之为伽西寨,山光秀丽、地势险要,分前寨、后寨,还有暗道机关。经二百年风雨沧桑,现已破烂不堪,但往日遗址仍历历在目,见证着王家当年的富有和霸气。

美百华(1885—1901),什贴镇人,出生农家,清末榆次义和团首领。石荣昶的《自得轩诗集》中有“庚子感事”,诗味美晋华云:“威名赫赫大师兄,紫绶红巾按辔行。大吏愚民齐顶礼,农家小子压公卿。”光绪二十六年(I900)八月,慈禧对义和团开了杀戒,翌年,被拿获送省,壮烈牺牲,时年仅十七岁。

高文翰(1876--1947),艺名“说红书,盂高庄人,著名的晋剧表演艺术家。曾与乔国瑞、孟珍卿、王步云、丁果仙、筱桂桃等名角同台演出。四十岁始陆续收徒传艺,“高门九英”皆出其门(刘桂英、程玉英、刘俊英、田风英等)。

常赞春(1872—1941),字子襄,号柞学人,车辋村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冲举,他一生从事教育多年,早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车辋曾创办常氏知耻女学堂,民国六年(1917),被教育界推选为国会第二届众议院议员,兼任内务股理事。后议会解散,一直在山西大学文、法、教育诸学院执教,并兼授山右大学、国民师范、云山、进山等院校的文学、宇学诸课。民国十二年 1923),兼任榆次县教育会长。主要著述有《山西献征》八卷。参编有《山右代丛书初编》。民国《榆次县志》由他继常麟书总篡而成。山西榆次常家,以财取天下之抱负,逐利四海之气概,制茗于武夷山,扎庄于恰克图,拓开万里茶路,经销蒙俄北欧,绵延二百余年,遂成富甲海内之晋商巨贾,中国对俄贸易之第一世家。常家事业长盛不衰之原委,就在于该族深谋远虑,居富思危、课子苦读、家学渊源,代代恪守“学而优则贾”的家训,源源将优秀的文化人才输送到商界,经商集团保证了持久精英,纵横捭阖,将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完美地体现在经济意识与经营活动中,实现了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合一,遂咸清代驰名中外之儒商望族。

赵鸿(1807—1872),字渐逵,东阳镇人。年长,屡试不举,后不再应试,潜心医术。当时种痘之法未行,天花病流行,“婴孩以染痘而夭折者甚众”,于是他专攻小儿痘科。他的医术远近闻名,晚年著有《增订引痘新法》一书。

李广亨(1845--1930),上戈村人。为近代学形意拳之首肇者。他不仅武艺超群,对形意拳理论也有独到见解,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著有《心意精义》和《心意笔录》,因为手抄本,传播不广。

苟藐(即苟浪),西晋咸宁年rul(27—280)任榆次县令,有政绩。晋武帝下诏褒美他“就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爱之如父母,乐之如时雨”。民思其德,县南境遂以“苟政乡”命名。后本县清官良吏均景仰之。

贾继英(1875—1944),字使臣,祖籍榆次郝家沟村后迁居六堡村。从小读私塾,及长,入“大德恒”票号学徒,先后任“大清银行”行长、“晋胜银行”行长、“山西实物十足准备库”的经理、中央银行兰州分行经理。同时他注重发展故里的实业。民国年间在榆次创办晋华纺织品有限公司。对魏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魏榆面粉股份有限公司也人股持。

张彪(1860-1927),宇虎臣,西左付村人。从小家境贫寒。光绪六年(188I),被张之洞选为随身侍卫,二十三年(1897),张彪被派赴日本考察军政,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授予他“奇穆钦巴图鲁”,补湖北提督总办湖北讲武学堂。民国元年,张彪在天津日租界置地20亩,修筑了“张园”。民国年间,孙中山及夫人、末代皇帝博仪,皆在天津“张园”住过。张彪曾被民国政府聘为高级顾问,授予陆军中将衔,并授给一等大绶嘉禾章。现村中存祠堂一座,两进院,其与母亲坟茔皆在。

韩麟符(1900.2.11-1934.9.21),原名韩致祥,字瑞五,祖籍山西榆次南咀村。五四运动参加革命,192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舍生忘死,艰苦卓绝,奠北方革命之基,倡国共合作之始,生死致力民族解放事业,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34年9月21日,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暗杀于山西榆次苏村,年仅34岁。公元2005年8月,中共榆次区委、榆次区人民政府决定投资200万元,新征陵地2.4万平方米,重整坟莹,历时1年,建成韩麟符烈士陵园,以示永久纪念。

海的女儿(2014-11-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