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 俗称跳狮子。即用纸筋壳制作狮头,彩画成型,再将大麻染成绿色作为狮毛,缝缀于数尺长的布面上形成狮身。舞狮由两人表演,身着彩色服装,与狮毛颜色一致,前者舞头为首,后者随身作尾,上下翻跳,动作协调,形成一体。用来表演狮舞的桌子长一米四,高一米二,表演时桌下需蹲二人,以免狮桌摇晃。狮子一般为两只,绿色头为公狮,蓝色头为母狮,也有跳独狮的,跳狮时除锣鼓助威外,并燃放焰火。舞狮初登场,先放三把助威,接着在跳“四角”、“翻身”、“打能能(站立)”、“下狮娃”等环节,还要辅之以焰火,技艺精湛,情节诱人,实为当地一绝。
龙灯 以白布彩画墨绿色为龙身,用铁丝扎成龙头,糊以亮纱,全身制装九至十三节,每节安一手把,又一人掌握,龙头、龙身各节均装灯泡,龙尾装一条竹扫帚,由龙头率领集体舞动,快慢一致,浑然一体。
彩船 或称耍旱船。有单船、双船、群船(6~12只)之分,船身扎满花朵、明镜、灯笼,船体下方裙幔拖地,每只彩船由一人掌握,作假脚置于船面,似人坐在船舱,表演者将船身带动作船游水上之飘逸状态。群船表演多作戏剧装扮,如“游西湖”、“回荆州”等,船前由一武功较好者扮演船工导航,开场前先耍一套拳脚,接着再由群体进行表演。
高跷 用优质木椽刨成木腿,高约两米左右。在木腿上端约二尺处,安装有木脚台。踩高跷者多扮演成戏剧人物,将两腿绑缚于高跷台上,行走起来,步伐较大。踩高跷者队伍中间,夹杂有大头娃娃、疯婆婆、倒骑驴者等丑角,挑逗看客捧腹大笑,以取乐观众,在锣鼓鞭炮声中,同步缓行,煞是热闹。
铁芯子 用钢筋做成支柱,固定于木桌上,以十岁左右男女小孩,身穿戏装,将其固定在弯曲的钢筋上,不露扎绑痕迹,一台有二至三人,演员巧立于宝剑、马鞭、花朵之上,临空摇曳,前后摆动,但不出声唱说,仅以扮装奇巧称著。
天平鼓 有跳鼓、抬鼓两类。跳鼓,据说在民国中期从兰州、皋兰一带传入当地,开始由西滩村农民排练表演,延续至今。每个跳鼓队由九至十三人组成,各自扮成武夫,左手提桶鼓,右手执鼓棰,上下翻腾击鼓,其套路有九点、七点之分,由大锣指挥,鼓钹齐鸣,阵容庞大,声震四野。抬鼓,先兴起于平堡,据说为“四十八门军户”自陕西带入。在当地农村,都有自腊月初八至元宵佳节打太平鼓的习惯。这种鼓,鼓身为圆柱状木桶体,高约二至三尺,直径约一尺五至二尺,上下顶端鞔上牛皮,鼓身漆成红色,装铁拴,以粗壮鼓棰敲打,并配有锣钹打击乐器。鼓声热烈欢快,鼓点节奏为一节,循环往复,声震天地,传至数里。夜晚,各村庄鼓声,此起彼伏,热闹异常。社火走村串户以及地摊子表演,鼓由二人用杠抬着,沿途伴随敲打,欢庆太平盛世,企盼人寿年丰。
跑驴 用铁丝绑就骨架,然后糊以纱布,彩画成毛驴形状,模样逼真,骑驴人扮作少妇回娘家的情节,有丈夫护送,另一人作骑驴赶路姿态相遇,演出各种姿态,博得观众嘻笑。
大头和尚 用纸筋括成较大的人头面具,表演者戴在头上。男角为一胖大和尚,身穿黄道袍,项戴念珠,手执佛尘,演出开始,作起床、揉眼、净手、击鼓、鸣钟、点香、磕头、跪拜等动作,然后盘膝静坐念佛。女角头戴少女面具,身穿肥大彩衣,手持彩帕,往返于和尚之侧,以手帕击和尚头部肩部,不让其静坐念佛,意欲谈情说爱,动作滑稽,逗引取笑,使观众忍俊不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