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又作广东话,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粤语根源于中原雅言,含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1] 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语言。在学术界,它是除普通话外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语言。[2]
粤语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北美、欧洲和澳洲、新西兰、圣诞岛等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在粤语核心地区广东省近8000万本地人口中,粤语使用者近4000万[3] ;也有媒体认为,在广东省的1亿人口中,使用人数超过6700万。[4] 同时粤方言也向内地和其他民系方言区渗透辐射,说明它仍具生机活力,这是粤方言区在经济上较为发达和商业活动十分活跃的反映。[5]
粤语是香港、澳门的官方语言,美国、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澳洲的第四大语言。粤语,承载着上古汉语的遗风,悠悠粤韵,是岭南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是维系广府人的最重要桥梁,也是广府民系兴旺发达的最重要保证。
粤语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是发源于北方的中原雅言,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产生的一种语言[6] ,同时也是在香港、澳门占有主导地位的语言。在中国广东、广西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以及北美、英国和澳洲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全球约1.2亿[7] 。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国”(《汉书》作“南粤国”),是一个泛称。民间亦称“白话”、“广东话”等,在美洲华埠则被称为“唐话”。而“广府话”、“省城话”这两个俗称则专门指旧广州府地区(今广州及周边南番顺地区)、香港、澳门、梧州、贺州地区的粤语,范围比“白话”概念小,一般称为“广东话”。
古代“越”和“粤”是通假字,指华南百越地区。明清近古以来两个字的含义开始有所区别,前者多用于江浙吴语地区的,后者多用于岭南两广,长期作为岭南地区的统称。历史上两广别称“两粤”,广东为“粤东”,广西为“粤西”。直至民国时期,“粤”才逐渐收窄范围被用作广东省的简称。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粤”有广义(岭南)和狭义(仅指广东省)之分。“粤东”“粤西”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指代范围也截然不同。粤语的起源和发展成熟的年代远在宋代的两广(两粤)初分之前。所以在历史文化层面上看,“粤语”事实上是广义上的“岭南语”(岭南地区语言),而非特指“广东话”。 就像英语一样,不是特指英国。粤语英文作Cantonese、日文亦会写成広东语,即一般人俗称为“广东话”。
自古以来,两广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一直以来,两广地区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为广东和广西。而粤语的形成远远早于宋朝,也正因为如此,粤语在两广地区才通行。在学术上,
两广之分始于宋
两广之分始于宋
广东话不等同于广东方言。广东话指的是发源于夏朝的汉族语言,也就是粤言。粤言的“粤”字来源于“广东省”简称,而不是古代岭南的“南越国(南粤国)”,以及后世延伸而出广义的“两粤”。
粤语声调亦大异于北,盖以六调,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浊平,五浊上,六浊去。复以促音清平为高入,促音清去为中入,促音浊去为低入。合为九声。
http://wm23.cn/didiao1129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